时间: 2025-04-27 03:15:31
茫茫勾吴墟,旷远似淮甸。
遇胜有山林,栖禅遗古院。
其教本空寂,身世等飞电。
是间多开士,名列方外传。
奉先反见托,图以安吾竁。
衣冠高平后,选席慎所荐。
坐令一山灵,示现瞿昙面。
白云深复深,香火同致奠。
兼乃突众峰,百年足游衍。
到山每恨迟,出山岂无恋。
肩舆惯崎岖,未让逆流牵。
石秀境益奇,峰回路频转。
绿阴清旦繁,香草发幽茜。
心赏胜花时,谁夸众色绚。
盘纡上灵岩,午供出僧面。
肯为口腹留,颇慰仆夫倦。
昔是歌舞场,歈音想清啭。
只今钟梵居,放怀得往践。
参差丹碧丽,结构衣绝巘。
阴崖露未晞,风叶洒微泫。
汲井讶高原,歇思当三咽。
弱冠曾此来,知复几霜霰。
苔碑难尽读,髣髴经再眄。
行乐信及时,坐成避鸿燕。
西日轮未侧,尚虑云物变。
下坡仍相逐,健武觉尔便。
俄然涵空胜,掩冉不可见。
兀兀渎上归,怅望云中殿。
飞翮亦已还,瞥眼急于箭。
登舟舍山乘,凉飔袭葵扇。
固知生已浮,来者政如禅。
方是即已非,偶言遂成谚。
酒徒人所厌,诗豪还类狷。
兹会近殊无,座有儒林卞。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15:31
茫茫勾吴墟,旷远似淮甸。
遇胜有山林,栖禅遗古院。
其教本空寂,身世等飞电。
是间多开士,名列方外传。
奉先反见托,图以安吾竁。
衣冠高平后,选席慎所荐。
坐令一山灵,示现瞿昙面。
白云深复深,香火同致奠。
兼乃突众峰,百年足游衍。
到山每恨迟,出山岂无恋。
肩舆惯崎岖,未让逆流牵。
石秀境益奇,峰回路频转。
绿阴清旦繁,香草发幽茜。
心赏胜花时,谁夸众色绚。
盘纡上灵岩,午供出僧面。
肯为口腹留,颇慰仆夫倦。
昔是歌舞场,歈音想清啭。
只今钟梵居,放怀得往践。
参差丹碧丽,结构衣绝巘。
阴崖露未晞,风叶洒微泫。
汲井讶高原,歇思当三咽。
弱冠曾此来,知复几霜霰。
苔碑难尽读,髣髴经再眄。
行乐信及时,坐成避鸿燕。
西日轮未侧,尚虑云物变。
下坡仍相逐,健武觉尔便。
俄然涵空胜,掩冉不可见。
兀兀渎上归,怅望云中殿。
飞翮亦已还,瞥眼急于箭。
登舟舍山乘,凉飔袭葵扇。
固知生已浮,来者政如禅。
方是即已非,偶言遂成谚。
酒徒人所厌,诗豪还类狷。
兹会近殊无,座有儒林卞。
在茫茫的勾吴乡村,遥远的景象像淮河平原。
在这里遇到的优美山林,栖息着禅宗古刹。
其教义本来是空寂的,身世如同飞电。
在这里有很多贤士,名声在外流传。
奉先(指佛教)反而看到了托(佛教的教义),图谋安定我的隐居。
衣冠高贵的身后,选择座位时要慎重推荐。
坐在山灵面前,显现出如同瞿昙(释迦牟尼)那样的面容。
白云深邃而又深邃,香火同样供奉祭奠。
同时突出的众多山峰,百年足以游玩延续。
到山上时总是觉得慢,出山时又怎会没有眷恋。
肩舆(轿子)习惯了崎岖,未曾让逆流牵引。
石秀的境界更加奇特,峰回路转频繁。
绿荫清晨繁茂,香草散发幽幽的气息。
心中欣赏美丽的花时,谁来夸耀众多的色彩绚丽。
盘旋在灵岩之上,午供的时候显现出僧人的面容。
肯为口腹留恋,颇能慰藉我这疲倦的仆人。
昔日是歌舞的场所,歌声想必是清脆悦耳。
如今只有钟声和梵音,放开怀抱得以前往践行。
参差的丹碧色彩,构成了绝美的高山衣裳。
阴崖上露水未干,风吹落叶轻轻洒下。
汲水时惊讶于高原,歇息时喉咙感到三次干涩。
年轻时曾在此来,知晓又经过几度霜雪。
苔藓上的碑文难以尽读,隐约能再看一眼经文。
行乐应当及时,坐下来成了避开的鸿雁。
西日的轮子尚未偏斜,仍然担忧云物的变换。
下坡依旧相随,健壮的身躯觉察到缠绵。
突然间覆盖天空的胜景,隐没了无法再见。
孤独地沿着水流回归,怅望云中的殿堂。
飞翔的翅膀也已归来,瞥眼如箭般急促。
登舟离山而去,凉风袭来像扇子拂面。
自然知道人生如浮云,来者如同禅宗的教义。
如今是即已非,偶然的话语竟成了谚语。
酒徒所厌恶的,诗豪们也显得乖戾。
如今的聚会与往常大相径庭,座上有儒林的卞(指卞和瑞)。
钱良右,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著称。他的诗作常常体现了对佛教禅理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是在登上天平山时写的,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融入了他对修行生活的感悟,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
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引人深思。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及其对人的启示,尤其是对人生的思考。开篇即勾勒出一幅辽阔的自然画面,接着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传达出对山林的赞美和对古刹禅意的追求。诗中提到的“香火同致奠”,不仅是对自然美的感慨,也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尊重。
在情感上,诗人表现出一种对山水的依恋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到山每恨迟,出山岂无恋”一句,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面对自然美景时,渴望停留的心理。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在优美的自然景色中,渗透出一种哲理的思考,令人深有共鸣。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依恋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体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
诗中提到的“茫茫勾吴墟”指的是哪个地区?
诗中“其教本空寂”指的是什么?
诗人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