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11:32: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11:32:32
三登乐 秋望
作者: 溥儒
碧海茫茫,愁不见天涯吴楚。
望长空,晚峰无数。
远依山,横背岸,水村烟树。
衡阳路断,雁沈南浦。
倚阑干,烽火外,中原何处。
变风云,几翻朝暮。
听秋声,鸣落叶,满天连雨。
淘尽兴亡,飞鸦古渡。
这首诗描绘了广阔的海洋,令人忧愁地看不到吴楚的边际。仰望长空,晚霞映照下的山峰层叠无数。远处的山依偎着河岸,水村和烟树交相辉映。衡阳的道路断绝了,孤雁沉落在南浦。倚靠在栏杆边,烽火连天的外面,中原的方向在哪里呢?风云变化,日夜更迭,听那秋声,落叶纷纷,天空也在连绵细雨中。经历了多少兴亡,更有那飞鸦掠过古渡。
作者介绍
溥儒,近代著名诗人、画家,其作品常融汇传统与现代,情感深邃,风格独特。他的诗多表现对历史、自然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动荡、个人命运的思索。诗中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故土的思念,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感悟。
《三登乐 秋望》是一首充满了忧伤与思考的诗作。诗人在辽阔的海洋前,感受到的是对天涯的无尽思索,吴楚的遥远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心灵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渴望。诗的开头以“碧海茫茫”引入,给人一种空灵而辽阔的感觉,接着通过“晚峰无数”描绘出层峦叠嶂的自然景象,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敏感与热爱。
“衡阳路断,雁沈南浦”一句,透出一种孤寂与无奈,诗人似乎在与时间对话,感叹往昔已不复存在。倚阑干的姿态,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也是对历史的沉思,烽火连天的中原与自己身处的地理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接下来的“变风云,几翻朝暮”则是对时光变迁的感慨,秋声与雨声相连,落叶的凋零象征着生命的无常,飞鸦掠过古渡,更是时光流逝的隐喻。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壮丽,也有历史的沧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历史的独特理解。
逐句解析
碧海茫茫,愁不见天涯吴楚。
描绘辽阔的海面,表达对遥远故乡的思念与忧愁。
望长空,晚峰无数。
通过“晚峰无数”描绘出傍晚时分的景象,给人一种层次丰富的视觉体验。
远依山,横背岸,水村烟树。
描绘自然景观,水村和烟树形成和谐的画面,突显安静的乡村生活。
衡阳路断,雁沈南浦。
表达孤独与无助,衡阳路的断绝象征着与故土的隔离。
倚阑干,烽火外,中原何处。
诗人倚靠栏杆,思考中原的动荡,感叹国家的战乱。
变风云,几翻朝暮。
对时间流逝的感悟,风云变幻,象征着无常与变幻。
听秋声,鸣落叶,满天连雨。
听到秋天的声音,落叶和细雨交织,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淘尽兴亡,飞鸦古渡。
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慨,飞鸦象征着历史的流逝与无情。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叹,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碧海茫茫”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兴奋
B. 忧愁
C. 快乐
“雁沈南浦”中的“雁”主要象征了什么?
A. 旅行
B. 孤独
C. 幸福
诗中提到的“衡阳路断”意味着什么?
A. 旅途艰险
B. 归乡无望
C. 欢聚一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同样浓厚,但采用了更直接的情感表达,而溥儒的《三登乐 秋望》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深远而细腻的情感空间。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登乐 秋望》的意境与情感,掌握相关的文化与历史背景,提升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