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1:0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04:13
从崇山向越常
朝发崇山下,暮坐越常阴。
西从杉谷度,北上竹溪深。
竹溪道明水,杉谷古崇岑。
差池将不合,缭绕复相寻。
桂叶藏金屿,藤花闭石林。
天窗虚的的,云窦下沉沉。
造化功偏厚,真仙迹每临。
岂徒探怪异,聊欲缓归心。
从崇山出发,早晨下山,傍晚坐在越常的阴影中。
西面经过杉谷,北面深入竹溪。
竹溪的水流清澈,杉谷的山高耸古老。
偶尔错过了,缭绕中又再相寻。
桂树的叶子藏在金色的小岛上,藤花在石林中封闭。
天窗虚空,云层沉沉地压下。
自然的造化造就了厚重的美,真仙踪迹常常出现。
这不仅仅是为了探寻奇异的事物,更是想要缓解归家的心情。
沈佺期(约710-约785),唐代诗人,字良弼,号穆溪,晚号独孤,是著名的山水诗人之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的超然态度。
《从崇山向越常》创作于沈佺期的游历生涯中,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此时正值唐代的盛世,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诗人有更多机会游历名山大川,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
这首诗展现了沈佺期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诗中描绘了从崇山到越常的旅程,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爱恋和对自然的敬畏。在“朝发崇山下,暮坐越常阴”这两句中,诗人以朝夕的变化来体现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迁,给人一种悠远的时空感。接下来的描写通过“西从杉谷度,北上竹溪深”,不仅展现了地理方位的变化,也加强了诗歌的行旅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入思考,并在其中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归属感的渴望。诗的最后几句则更深化了这种感受,通过“岂徒探怪异,聊欲缓归心”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人世纷扰的超然态度,强调了心灵的归属与宁静。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揭示了人们在自然中寻求宁静与归属的心情。通过描绘美丽的山水,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中“朝发崇山下”表达了什么样的时间观念?
“竹溪道明水”中的“明水”指的是什么?
诗歌最后一句“聊欲缓归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