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3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35:33
游马蹄寺
作者: 高元振 〔清代〕
马蹄明代寺,遗址话当年。
古刹分南北,沙门辨汉番。
莲台生妙谛,粥钵衍真传。
白塔层凌汉,红崖半插天。
烟尘迷野舍,香火结林禅。
柳密莺流转,松高鹿傍眠。
泥金熔象法,石碧挂龙泉。
绝顶登临望,云山曲曲攀。
前明遗旧寺,石印马蹄坚。
古洞盘旋凿,奇崖磊落悬。
飞沙迷曲径,滴水觅神泉。
塔险连云汉,峰危接雨烟。
番林千百树,佛界卅三天。
姊妹名山在,袈裟妙道传。
门深无俗客,禅静不知年。
清代崇有礼,犹留胖栗缘。
这首诗描绘了马蹄寺的历史和风景。从古代的遗址谈起,寺庙分为南北,沙门区分汉人和番僧。莲台象征着智慧,粥钵传承着真实的教义。白塔高耸入汉地,红色的山崖直插天空。烟雾缭绕使野舍迷失,香火缭绕形成一片禅林。密密的柳树中黄莺飞舞,松树高耸,鹿儿安静地栖息。泥金法器象征着佛教的深奥,碧色的石头上悬挂着龙泉。登上绝顶可以俯瞰云山的曲折,前朝的旧寺隐藏在坚固的石印下。古洞的凿掘盘旋而上,奇特的悬崖巍峨耸立。飞沙迷失了曲径,滴水处寻找神泉。高耸的塔与云汉相连,险峻的峰顶直抵雨烟。番树成林,象征着佛教的三十天,姊妹名山并肩而立,袈裟和妙道在此传承。寺门深处无人打扰,禅意静谧,时光仿佛在此停滞。清代崇尚礼仪,依然留存古老的风韵。
作者介绍
高元振,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描绘山水与佛教文化,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自然与禅意的思考。
创作背景
《游马蹄寺》写于作者游历寺庙时,借景抒情,表达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游马蹄寺》是一首充满禅意的山水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马蹄寺的古老和神秘。在诗的开头,诗人提到“马蹄明代寺,遗址话当年”,通过“遗址”二字,既传达了历史的厚重感,也引发读者对往昔的无限遐想。接下来的描绘,诗人不仅仅停留在寺庙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佛教文化的内涵,莲台、粥钵等意象展现了佛教的智慧与传承。
诗中“白塔层凌汉,红崖半插天”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壮丽,也通过对比增加了诗的视觉冲击力。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柳、莺、松、鹿等自然元素的交融,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带有浓厚的禅意。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绝顶登临望,云山曲曲攀”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人也通过“门深无俗客,禅静不知年”展现了佛教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强调了清净与超脱。整首诗语句流畅,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心境及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马蹄寺的敬仰,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自然景观的壮丽,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宁静禅意生活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马蹄寺的遗址象征着什么?
A. 现代文明
B. 历史的厚重
C. 自然灾害
D. 文化的衰退
诗中提到的“莲台”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智慧
C. 权力
D. 美丽
“香火结林禅”中“香火”指的是什么?
A. 烧香的火
B. 香烟缭绕
C. 对佛教的供奉
D. 以上都是
答案: 1-B, 2-B, 3-D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高元振的《游马蹄寺》与王维的《鹿柴》进行比较。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但高元振更加强调佛教文化的深度与历史的厚重,而王维则更关注于自然的宁静与情感的抒发。
以上资料能够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