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38: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38:40
人雁吟
作者: 张翥 〔元代〕
雁飞渡江谋稻梁,
江人趁熟亦渡江。
雁下江中唼苹藻,
人饥尽属江中央。
天长水阔罗网多,
无衣无食可奈何?
人声未断雁声起,
弃儿呱呱道傍死。
不见雁春还北飞,
人今去此将何之。
叹息人穷不如鸟,
何日相随如雁归。
大雁飞越江河,寻找稻谷和粮食,江边的人们趁着农作物成熟也渡过江去。大雁在江中啄食水草,而人们因饥饿只能聚集在江中央。天长水阔,渔网繁多,我没有衣服和食物该怎么办?人们的声音还未消散,大雁的鸣叫便响起,路边的弃儿啼哭着死去。我再也看不见大雁在春天北飞了,人们今后又该去向何方呢?我叹息人穷,不如大雁,何时才能像大雁一样归来?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张翥,元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人间疾苦,情感真挚,具有鲜明的个性。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借用大雁的形象表达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人雁吟》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诗,张翥通过描绘大雁的迁徙与人们的困境,展现了人间的悲苦与渴望。开篇便以“雁飞渡江”引入,运用大雁作为对比,象征着自由与生存的希望。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将视角转向人,描绘江边人们因饥饿而渡江求生的情景,展现出一种无奈的生存状态。
“天长水阔罗网多”,诗人以宽广的水域与密集的渔网隐喻生活的困境和人们的无助。接下来的“弃儿呱呱道傍死”,更是将悲剧加深,突显了社会的冷漠与无情,令人感到痛心。最后,诗人以叹息收尾,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令人深思。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由外及内,逐渐加深,令人感受到诗人对社会困境的深刻洞察与人性的关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怀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借助大雁的形象,展现了人们对归属感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雁”象征着什么?
诗人用“无衣无食”来表达什么情感?
诗中的“弃儿呱呱道傍死”主要反映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