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23:33: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3:33:07
送贺秘监归会稽诗
作者:李瓘(唐代)
官著朝中贵,才传海上名。
早年常好道,晚岁更遗荣。
授箓归三洞,还车谒四明。
东门诏送日,挥涕尽群英。
这首诗表达了送别贺秘监(贺知章)时的感慨。贺秘监在朝中地位尊贵,声名远播。年轻时他爱好道教,年老时更是得到了荣誉。他获得了道教的箓(符咒),准备返回三洞(指道教的修道之地),还要去四明山拜谒。东门送别的那天,阳光明媚,众人挥泪相送,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谊和不舍之情。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瓘,唐代诗人,字子美,号青原,生卒年不详,因其作品被后人称颂而声名显赫。他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风著称,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贺知章归隐之际,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不舍之情。贺知章是李瓘的好友,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故而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惋惜。
这首《送贺秘监归会稽诗》不仅是对贺知章归隐生活的赞美,也是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两句“官著朝中贵,才传海上名”直接赞扬了贺知章的地位和才华,展现了他在朝中的显赫和在海上(或许指海内外)获得的声誉。接下来的两句“早年常好道,晚岁更遗荣”则揭示了贺知章从年轻时的追求道教到年老时获得的荣誉,体现了他人生的转变和选择。
诗的后半部分“授箓归三洞,还车谒四明”,描绘了贺知章归隐三洞的意愿和对四明山的向往,表现了他对道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最后一句“东门诏送日,挥涕尽群英”形象地刻画了送别时的场景,描绘了众人对贺知章的不舍,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贺知章的赞美与送别,展现了人生的荣华与归隐的选择,表现了人们对自由和高尚理想的向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在权贵与归隐之间的抉择,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道教生活的向往,揭示了人们对理想和自由的追求。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人生选择、友谊与道教理想的丰富画面,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测试:
李瓘在诗中称贺知章为什么?
A. 朋友
B. 对手
C. 学生
D. 亲戚
“挥涕尽群英”中的“群英”指的是谁?
A. 朋友和同事
B. 诗人自己
C. 政敌
D. 家人
诗中提到的“三洞”是指什么?
A. 三座山
B. 三个道教派别
C. 三个城市
D. 三个朋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