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5:36: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5:36:28
芳草凄迷天外碧,
细雨满城寒食。
怨别惊离,年年心醉,
怕见灞桥春色。
清尊强就花前席,
自扶起宿酲无力。
一晌牢愁,一春岑寂,
惟有燕儿知得。
芳草在天边迷蒙的碧色中,细雨洒满了整个城市,正值寒食节。因离别而感到怨恨与惊扰,年复一年我的心都沉醉其中,害怕再看到灞桥的春色。虽然在花前的酒席上强自饮酒,却已无力自扶,醉意未消。短暂的愁苦,一整个春天的寂静,只有燕子知道我的心事。
孙鼎臣,清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他的作品在当时颇有影响。他的诗风多以抒情见长,情感细腻,常常借景抒情,表现出个人的感受与思考。
此诗写于特定的节日寒食,正值春季,诗人因离别之苦而感到忧伤,表达了一种对往事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无奈。社会背景上,这一时期人们对于离别与生死的思考愈发显著。
《雨中花令 别思》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念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春天的景色与个人的情感相结合,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开头的“芳草凄迷天外碧”便将读者带入一幅迷蒙的春景中,青草的碧绿与细雨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接着,诗人对“怨别惊离”的感慨,表明了他心中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诗中“怕见灞桥春色”一句,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恐惧。灞桥春色象征着美好的记忆,但对诗人来说,这样的回忆却是令人痛苦的,因为它提醒着他失去的东西。后面的“清尊强就花前席”描绘了在花前酒席上的孤独与无奈,诗人虽试图借酒消愁,但“自扶起宿酲无力”则体现了他醉后无力回天的状态。
整首词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后以“惟有燕儿知得”结束,燕子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与希望,但此时却成了诗人心事的倾诉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这种结合使得整首词更具深度,令人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对往昔离别的深切怀念与内心孤独的苦楚,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无奈的感叹,情感真挚而细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雨中花令 别思》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清代
D. 明代
诗中提到的“寒食”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A. 中秋节
B. 清明节
C. 端午节
D. 春节
诗人对“灞桥春色”的态度是?
A. 喜爱
B. 恐惧
C. 无所谓
D. 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