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经训堂》

时间: 2025-05-12 07:38:56

诗句

一亩栖云静不哗,日依铅椠作生涯。

澜翻学海频移棹,稼穫情田已满车。

问字尽过扬子宅,藏书应拟邺侯家。

先生尽日横经坐,不觉秋霜点鬓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7:38:56

原文展示:

一亩栖云静不哗,日依铅椠作生涯。
澜翻学海频移棹,稼穫情田已满车。
问字尽过扬子宅,藏书应拟邺侯家。
先生尽日横经坐,不觉秋霜点鬓华。

白话文翻译:

这片一亩的田园静谧如云,不发出喧嚣,阳光照在铅色的书桌上,过着我的书生生活。
在波涛翻滚的学海中,频繁地划动着小舟,收获的知识已满载而归。
问过字典的字词都已经遍及扬子江的宅邸,藏书的数量应当比得上邺侯家。
老师整天坐在书桌上读经,不觉间秋霜已悄然落在鬓发上。

注释:

  • 栖云:栖息的云,形容环境静谧、幽雅。
  • 铅椠:铅色的书桌,代表读书的地方。
  • 澜翻:波涛翻滚,形容学海的浩瀚。
  • 稼穫:指收获,通常指农作物,这里借指知识的收获。
  • 扬子宅:指扬子江附近的宅邸,象征文化和学问的传承。
  • 邺侯家:邺侯是古代著名的藏书家,代表丰富的藏书。
  • 横经:横坐着读书,形容专注研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政,明代诗人,生于文人世家。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田园生活为主题,强调读书与修身的重要性。

创作背景:

《经训堂》是在作者的读书生活中所作,以表达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重文轻武、崇尚书卷气的社会风气。

诗歌鉴赏:

《经训堂》是一首充满书卷气和田园情趣的诗歌,展现了作者对读书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追求的执着。诗的开头以“一亩栖云静不哗”描绘出诗人所处的安静环境,营造出一种和谐宜人的学习氛围。接着“日依铅椠作生涯”,则通过阳光照射在书桌上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埋首书海的情景,展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状态。

“澜翻学海频移棹”一句,生动地描绘出诗人不断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的情景,展示出他对学习的热忱与坚持。紧接着“稼穫情田已满车”,则用“稼穫”这一农事隐喻,巧妙地将知识的收获与田园的丰收相联系,突显出学习的成果和价值。

后两句“问字尽过扬子宅,藏书应拟邺侯家”,体现出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扬子宅与邺侯家分别象征着文化的广泛与深厚,表现了诗人希望拥有丰富知识的愿望。而最后一句“先生尽日横经坐,不觉秋霜点鬓华”,则是对老师的敬仰,展现出对知识的敬意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浑然一体,语言清新,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读书生活的深切热爱和对时代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亩栖云静不哗:描绘了一块静谧的田园,体现出诗人宁静的学习环境。
  2. 日依铅椠作生涯:阳光洒在书桌上,表现出诗人以读书为生的生活。
  3. 澜翻学海频移棹:在浩瀚的学海中,频繁划船,象征探索知识的辛勤。
  4. 稼穫情田已满车:知识的获得如同丰收,满载而归,隐喻学习成果丰硕。
  5. 问字尽过扬子宅:字词的学习已遍及江南的书院,象征文化的传播。
  6. 藏书应拟邺侯家:藏书的数量可与著名的藏书家相提并论,体现了文化积累。
  7. 先生尽日横经坐:老师整天坐着读书,表现出对学问的专注。
  8. 不觉秋霜点鬓华:时间流逝,老师的白发已悄然显现,感慨岁月的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学习比作在海中划船,形象地表现出探索知识的艰辛与乐趣。
  • 对仗:如“问字尽过扬子宅,藏书应拟邺侯家”,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秋霜点鬓华”,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特征,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体现了读书人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反映了明代文人重文轻武的文化氛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栖云:象征宁静的环境,暗示诗人追求内心的安宁。
  • 铅椠:书桌,象征读书和学习的空间。
  • 学海:象征知识的浩瀚,暗示学习的无尽。
  • 秋霜:象征时间的流逝,表达对岁月的感慨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扬子宅”象征着什么? A. 田园生活
    B. 文化传承
    C. 自然风光
    答案:B

  2. “日依铅椠”中的“铅椠”指的是什么? A. 田地
    B. 书桌
    C. 船只
    答案:B

  3. 诗中表现出对老师的态度是: A. 轻视
    B. 敬仰
    C. 疏远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以自然和静谧为主题,表现出内心的宁静。
  • 陶渊明《饮酒》:描绘田园生活,反映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比较陈政的《经训堂》和李白的《庐山谣》,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自然与知识的不同理解,前者强调读书与内省,后者则更注重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相十高元善二首 赵逵明大社四月一日招游西湖十首 同李簿养直登秋屏 王式之命刘秀才写予真,因署其上 和张功父梅诗十绝句 枕上闻子规二首 过莺斗湖三首 其三 晚酌 衡山值雨 蜀士月彦和寓张魏公门馆,用予见张钦夫诗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别作良图 靺鞈 夹帐 荒唐不经 井然有序 臣字旁的字 霸持 口字旁的字 连理分枝 包含途的词语有哪些 稔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厂字头的字 坐冷板凳 殳字旁的字 忍饥受冻 巾字旁的字 优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