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潼关》

时间: 2025-05-12 23:13:47

诗句

扶舆两戒望中分,终古雄关峙独存。

白帝三峰尊太华,黄河一气走昆仑。

盘雕沙碛闻传箭,散马秋原见列屯。

揽辔临风感兴废,承平形势漫重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23:13:47

原文展示:

扶舆两戒望中分,终古雄关峙独存。
白帝三峰尊太华,黄河一气走昆仑。
盘雕沙碛闻传箭,散马秋原见列屯。
揽辔临风感兴废,承平形势漫重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潼关的雄伟和历史的沉浮。诗人从高处俯视,看到两条大路在关口分开,潼关作为古代重要的关口屹立不倒。白帝山的三座峰峦高耸入云,黄河像一条长龙奔腾而下,流经昆仑山。沙漠中雕塑的箭矢传递着古老的故事,秋天的原野上,散落的马队显现出阵营的情景。诗人把缰绳握在手中,沐浴在风中,感叹历史的兴衰,承平时期的局势不再值得重视。

注释:

  • 扶舆:指的是轿子,古代的交通工具。
  • :这里指的是道路的分岔。
  • 雄关:指潼关,作为重要的军事关口。
  • 白帝三峰:指的是白帝山的三座高峰,象征高耸和壮丽。
  • 昆仑:古代传说中的神山,象征着高远和壮丽。
  • 盘雕沙碛:形容沙漠中雕刻的箭。
  • 散马:指的是分散的马队。
  • 揽辔:握住缰绳,表示对马匹的控制。
  • 兴废:指历史的兴盛与衰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悠咸,清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诗风著称。生平经历丰富,对历史和地理有深入的了解,常常在诗中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历史变迁之际。诗人可能在潼关一带游历,受到壮丽景色的启发,借此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诗歌鉴赏:

《潼关》这首诗通过描绘潼关的壮丽景色,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哲思。开篇“扶舆两戒望中分”,以直观的视觉形象引入,展示了潼关的重要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接下来的“终古雄关峙独存”,则强调了潼关在历史长河中的坚韧不拔,仿佛在诉说着它见证的无数兴衰。

白帝山与黄河的描绘,不仅勾勒出潼关周围的雄伟自然景观,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象征。白帝山的三峰如同屹立的历史丰碑,黄河则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流淌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诗中的“盘雕沙碛闻传箭”与“散马秋原见列屯”,则通过具体的意象,将古代战争和生活场景一一展现,令人浮想联翩。

最后两句“揽辔临风感兴废,承平形势漫重论”,将个人思绪与历史沉浮结合起来,展现出诗人对过往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思考。整首诗意境深远,既有自然的壮丽,又有历史的厚重,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扶舆两戒望中分:在高处俯瞰,见到两条道路在此处分开,暗示着历史的选择与分岔。
  2. 终古雄关峙独存:潼关作为一座古老的雄关,历经沧桑依然屹立不倒。
  3. 白帝三峰尊太华:白帝山的三座高峰巍峨耸立,象征着崇高与尊严。
  4. 黄河一气走昆仑:黄河奔流不息,流经昆仑,象征着力量与永恒。
  5. 盘雕沙碛闻传箭:沙漠中雕刻的箭矢,传递着古老的战争故事。
  6. 散马秋原见列屯:秋天的原野上,马队分散,隐约透露出军营的情景。
  7. 揽辔临风感兴废:握住缰绳,面临风吹,感受到历史的兴衰。
  8. 承平形势漫重论:在和平时期,似乎不再需要过多的讨论。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帝三峰”与“黄河一气”,体现了诗的韵律。
  • 比喻:将黄河比作奔腾的长龙,生动形象。
  • 象征:白帝山象征历史的尊严,潼关象征着地理的关隘。

主题思想: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潼关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古代战争与和平的沉重感慨,呈现出历史的无常与地理的雄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潼关:象征历史的关口,军事的重镇。
  • 白帝山:代表自然的崇高与壮丽。
  • 黄河:象征历史的长河,文化的传承。
  • 沙碛:传递战争的记忆与历史的残酷。
  • 秋原:秋天的原野,隐含着宁静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扶舆”指的是什么?

    • A. 马车
    • B. 轿子
    • C. 船
    • D. 自行车
  2. 诗人感叹的主要是什么?

    • A. 自然风光
    • B. 历史兴衰
    • C. 个人生活
    • D. 战争胜利
  3. “白帝三峰尊太华”中“尊”的意思是什么?

    • A. 矮小
    • B. 崇高
    • C. 美丽
    • D. 凶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比较史悠咸的《潼关》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观反映历史与哲思,但史悠咸更注重历史的沉浮感,而王之涣则强调视野的开阔与情感的高昂。两者在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历史视角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解读》
  • 《潼关历史文化》(相关学术论文与书籍)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宿黄叶岭田家 和陈传道秋日十咏之十秋蝇 题永城县园水亭 天宁乐(铜人捧露盘引) 感庭枣 寄兴化黄主簿杞 雨晴郊寓目 罢官有期怀寄历阳朋好 舣舟广津门外作 送王西枢出镇郑圃八首之七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矛字旁的字 威风凛凛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腹诽心谤 爪字旁的字 形孤影孑 乛字旁的字 包含省的成语 狂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依山傍水 牛不喝水强按头 斗斛 漕耗 诓语 挥戈回日 包含悠的词语有哪些 瓦字旁的字 欺世之言 弋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