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23:13: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23:13:47
扶舆两戒望中分,终古雄关峙独存。
白帝三峰尊太华,黄河一气走昆仑。
盘雕沙碛闻传箭,散马秋原见列屯。
揽辔临风感兴废,承平形势漫重论。
这首诗描写了潼关的雄伟和历史的沉浮。诗人从高处俯视,看到两条大路在关口分开,潼关作为古代重要的关口屹立不倒。白帝山的三座峰峦高耸入云,黄河像一条长龙奔腾而下,流经昆仑山。沙漠中雕塑的箭矢传递着古老的故事,秋天的原野上,散落的马队显现出阵营的情景。诗人把缰绳握在手中,沐浴在风中,感叹历史的兴衰,承平时期的局势不再值得重视。
史悠咸,清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诗风著称。生平经历丰富,对历史和地理有深入的了解,常常在诗中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观察。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历史变迁之际。诗人可能在潼关一带游历,受到壮丽景色的启发,借此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潼关》这首诗通过描绘潼关的壮丽景色,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哲思。开篇“扶舆两戒望中分”,以直观的视觉形象引入,展示了潼关的重要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接下来的“终古雄关峙独存”,则强调了潼关在历史长河中的坚韧不拔,仿佛在诉说着它见证的无数兴衰。
白帝山与黄河的描绘,不仅勾勒出潼关周围的雄伟自然景观,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象征。白帝山的三峰如同屹立的历史丰碑,黄河则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流淌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诗中的“盘雕沙碛闻传箭”与“散马秋原见列屯”,则通过具体的意象,将古代战争和生活场景一一展现,令人浮想联翩。
最后两句“揽辔临风感兴废,承平形势漫重论”,将个人思绪与历史沉浮结合起来,展现出诗人对过往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思考。整首诗意境深远,既有自然的壮丽,又有历史的厚重,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潼关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古代战争与和平的沉重感慨,呈现出历史的无常与地理的雄伟。
诗中“扶舆”指的是什么?
诗人感叹的主要是什么?
“白帝三峰尊太华”中“尊”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
比较史悠咸的《潼关》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观反映历史与哲思,但史悠咸更注重历史的沉浮感,而王之涣则强调视野的开阔与情感的高昂。两者在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历史视角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