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6:35: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6:35:15
北趋小边相河害,坐看长堤惊裂坏。
中流忽起刘子叹,疏浚神功思禹大。
忆当残金竟河界,两涯峡束如萦带。
灵鼍万鼓动地来,汹汹声闻千步外。
堤防不议四十年,河行虚壤任徙迁。
乃今去京无一舍,冲波南卧翻鲸鳣。
今年筑堤捍渰水,明年卷扫防洄渊。
涛头况与酸枣直,南北高下尤相悬。
既非经渎久远计,徒费民力妨农田。
正有避移策上闻,放之旷野从奔冲。
不然建议以土湮,大堤缕水横西东,
楗以木石束逾钟。
递河东去过京角,此是永逸无穷功,
作诗拟达宣房宫。
北上到小边口,看到河流的危害,
坐在长堤上,惊讶于堤坝的破裂和损坏。
忽然在中流听到刘子叹息,
想着疏浚的神功,思念大禹的伟业。
回想当年,残余的金属界限仍在河边,
两岸的峡谷如同缠绕的带子。
灵鼍的鼓声震动大地,
汹涌的水声传来千步之外。
堤防的建设四十年未曾商议,
河水流动无常,任其迁徙。
如今离京城再无一处栖息,
波涛翻滚,南游的鲸鱼和鳣鱼。
今年筑堤治理洪水,
明年又卷扫防御漩涡。
涛头的情况和酸枣树一样直立,
南北的高低差距仍旧悬殊。
这并非久远的水利规划,
只是徒劳地消耗民力,妨碍农田。
正好听闻有避移的策划,
放任它在旷野中奔流。
否则就建议用土封堵,
大堤就会缠绕着水流横跨东西,
用木头和石头加固过河。
河水向东流过京城的转角,
这才是永恒而无穷的功业,
我作诗的目的在于达到宣房的宫殿。
王恽,元代诗人,字仲明,号静斋,江苏常熟人。王恽以诗名世,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同时关注社会现实。他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对社会的关怀。
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频繁的时期,水利问题成为当时的重要议题。诗人通过描绘河流的变化与堤防的建设,表达对父老乡亲的关心以及对治水工程的思考。
王恽的《小边行》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他对水利建设的深刻思考。诗中开篇即提到北趋小边的河流危害,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的思考之中。接着,通过回忆大禹治水的伟业,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与对现实的忧虑。
诗中反复提及的堤防、洪水、河流等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还隐含了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对河流的流动和堤坝的损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表现出对治水工程的无奈与失望。最后,诗人以“作诗拟达宣房宫”结束,表明其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语言生动,令人深思。王恽以个人的视角切入宏大的社会问题,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整首诗通过描绘河水的变化与堤防的建设,表达了诗人对水利问题的深刻思考,反映了社会动荡时期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观察,抒发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展现了对未来理想生活的向往。
该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
诗中提到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对比这几首作品,可以看到诗人在不同背景下对自然与人情的描绘,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