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3:0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3:03:02
彭门用兵后经汴路三首
作者:吴融
长亭一望一徘徊,千里关河百战来。
细柳旧营犹锁月,祁连新冢已封苔。
霜凋绿野愁无际,烧接黄云惨不开。
若比江南更牢落,子山词赋莫兴哀。
隋堤风物已凄凉,堤下仍多旧战场。
金镞有苔人拾得,芦花无主鸟衔将。
秋声暗促河声急,野色遥连日色黄。
独上寒城正愁绝,戍鼙惊起雁行行。
铁马云旗梦渺茫,东来无处不堪伤。
风吹白草人行少,月落空城鬼啸长。
一自纷争惊宇宙,可怜萧索绝烟光。
曾为塞北闲游客,辽水天山未断肠。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长亭边徘徊的情景,回望战斗的历史与伤感。千里河山经历了无数次战斗,昔日的营地仍被月光锁住,新的冢堆上已生苔藓。秋天的霜打落了绿野,愁苦无尽,黄云也显得惨淡。与江南的繁华相比,这里显得更加凋零,子山的词赋也不应再提起悲哀的情感。
接着描述隋朝堤岸的风物已变得凄凉,堤下仍可见往日的战场。有人拾得金镞却已生苔藓,芦花无人问津,鸟儿衔走了它们。秋声渐起,河水声也急促,野外的颜色与日色相连,显得遥远而悲凉。诗人独自登上寒城,愁苦无以言表,哨声惊起了大雁的飞行。
最后一部分反映了诗人的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东风吹来无处不伤感,白草随风而动,行人稀少,月落空城,鬼啸声长。自从纷争起,惊扰了整个宇宙,可怜的是这萧索的景象,绝无烟火。曾经在塞北游历的日子,如今辽水与天山仍在,却再也不能让人心安。
作者介绍:吴融,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涉及边塞、战争题材,以其豪放、悲壮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国家动荡,边境频繁发生战争,诗人在经历战乱后的回顾,以此表达对战争的感慨与对家国的思念。
这首诗通过对战后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与情感。在长亭的徘徊中,诗人不仅回望了过去的战斗,也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无情。诗中反复出现的自然意象,如“细柳”、“霜”、“黄云”,不仅描绘了环境的萧条,也暗示了战争带来的创伤与痛苦。
诗人用“金镞有苔人拾得”这一细节,表现出战场的荒芜与人们的无奈,反映了战后遗留下的孤独与寂寞。最后的“曾为塞北闲游客”则是一种自嘲,表明诗人对曾经悠闲生活的怀念与现实的对比,深感岁月无情,战乱不断。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交融,表达了对家国命运的深思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展现了唐代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情怀。
整首诗以战后景象为背景,表达了对战争的沉痛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对个人命运的思索,以及对家国未来的忧虑。
诗中提到的“细柳”象征什么?
“金镞有苔人拾得”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若比江南更牢落”暗示了什么?
答案:1. C;2. B;3. C
《凉州词》 vs 《彭门用兵后经汴路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