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28: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28:41
贝页宣声动法筵,月华灯影照婵娟。
半是伤春眉黛敛。无限,泪珠常近粉痕边。
七宝幡成红绶带,人在温柔乡畔白云天。
总是玉人看不了。烦恼,楞伽无语静炉烟。
这首诗描绘了在法会中,贝页的声音响起,仿佛动摇了法筵,月光下的灯影投射出柔美的身影。此时,伤春的情绪让人眉头紧蹙,泪水常常沾染着妆容。七宝的幡旗如红色的绶带,人在如梦似幻的温柔乡中,仿佛置身于白云之下。然而,这一切的美好,似乎都是那玉人所无法享受的,烦恼如同静默的炉烟,愁苦无言。
作者介绍:李雯,清代诗人,作品多以婉约细腻见长,擅长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其诗词多以女性视角出发,探讨情感与生命的哲学。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一个佛教法会的场合,诗人在法会中感受到的寂静与美好,让她联想到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难以言喻,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烦恼的沉思。
这首《定风波 佛会》通过对法会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深邃的情感体验。开头的“贝页宣声动法筵”,以音乐的动感引入,似乎将人带入一种庄重而又神圣的氛围中。而月华灯影的描写,更是将这一场景的宁静与美丽衬托得淋漓尽致,形成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接下来的“半是伤春眉黛敛”,则转入了诗人内心的柔情与哀愁,眉黛的敛起象征着内心的压抑,泪珠的出现更是深化了这种情感的复杂性。这种情感的延续与深化,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的张力。
“七宝幡成红绶带”的意象,不仅是对佛教文化的表现,更是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向往。随着“人在温柔乡畔白云天”的描写,诗人似乎在追寻一种超脱与宁静的境界,但最终又回归到对美好无法拥有的感慨中。
最后的“烦恼,楞伽无语静炉烟”,将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对人生困扰的深刻思考,仿佛在静默中诉说着无尽的烦恼与孤独。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李雯细腻的感情和深邃的哲思,既有对美好的追求,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佛教文化中的苦与乐,反映出诗人对情感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法筵”指的是什么?
A. 音乐会
B. 佛教法会
C. 盛宴
“月华灯影照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
A. 皓月
B. 美丽的女子
C. 诗人
诗中表现出对人生什么的思考?
A. 富贵荣华
B. 无常与烦恼
C. 名声地位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与同样以佛教哲理为主题的《庐山谣》进行对比,两者均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孤独,但风格上显得各有不同,李雯的诗更为细腻柔情,而白居易则更为直接和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