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13:28
原文展示:
遗庙祀江洲。红粉凋残土一丘。遥望瞿塘归梦杳。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何事赚荆州。鼎足三分志未休。铁索千寻烧断后。孙刘。一样降帆出石头。
白话文翻译:
在遗留下来的庙宇中祭祀江洲,红色的粉饰已然凋零,留下的只是荒土一丘。远远望去,瞿塘的归梦已然模糊。长江奔流不息,何以让我感到荆州的忧伤?三分鼎足的志向至今未曾停息。铁索千寻,已然烧断,但孙刘之间的恩怨依然像当年一样,依旧可以在石头上降帆出航。
注释:
- 遗庙:指的是遗留下来的庙宇,这里特指祭祀的地方。
- 江洲:指江州,地名,特指的是历史上与刘备、孙权有关的地方。
- 红粉:指的是古代女性的妆容,寓意美好事物的凋落。
- 瞿塘:指瞿塘峡,长江中的一段,风景如画。
- 荆州: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曾是刘备、孙权争夺的焦点。
- 鼎足三分:比喻三国鼎立的局面,指的是刘、关、张、孙、权等的势力。
- 铁索千寻:形容长长的铁索,暗指历史的重负与阻碍。
典故解析:
- 三分志未休:出自三国演义,指的是刘备、孙权、曹操三国鼎立的局面,反映了权力争夺的历史背景。
- 铁索千寻烧断:暗指历史的变迁与悲剧,象征着曾经的牵绊和如今的破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华长发,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抒情和历史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常融入对历史人物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历史的变迁与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借古事抒发对英雄豪杰的怀念与对历史的沉思。
诗歌鉴赏:
《南乡子 袅矶吊昭烈夫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感慨。诗中描绘的庙宇、红粉、长江等意象,交织出一种凄凉而悠远的情感。开头的“遗庙祀江洲”既是对历史的追溯,也为整首诗定下了悲切的基调。红粉的凋残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逝去,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哀伤氛围。
“何事赚荆州”一语,传达出诗人对权力争夺的无奈与惋惜,反映出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鼎足三分的志向虽未停歇,但铁索已断,预示着一段历史的结束与新的开始,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思考,呈现出一种深邃的历史感与沉重的情感负担。诗人以长江的奔流比喻时间的无情,最终在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中,寄托了对未来的无尽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遗庙祀江洲:指在遗留的庙宇中祭祀江洲,表现出对过去的追溯。
- 红粉凋残土一丘:红粉的凋落和荒土的出现,象征美好的事物已逝。
- 遥望瞿塘归梦杳:远望瞿塘,梦境已然模糊,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
-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长江水流不息,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历史的长河。
- 何事赚荆州:感叹为何荆州如此动荡,反映历史的变迁。
- 鼎足三分志未休:三国鼎立的局面,志向虽未停息,但历史的悲剧依然存在。
- 铁索千寻烧断后:象征着历史的牵绊已然断裂。
- 孙刘。一样降帆出石头:孙刘之间的恩怨依旧,象征着历史的延续与变迁。
修辞手法:
- 比喻:长江奔流不息比喻时间的流逝。
- 对仗:如“鼎足三分”“铁索千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历史的追溯与对现实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对权力争夺的无奈,展现出深邃的历史感与浓厚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庙宇:象征对历史的追忆与祭祀。
- 红粉:象征美好的事物的逝去。
- 长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长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鼎足三分”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 A. 唐朝的兴起
- B. 三国鼎立
- C. 五四运动
- D. 明清更替
-
“铁索千寻烧断后”象征着什么?
- A. 友情的破裂
- B. 历史的变迁
- C. 自然灾害
- D. 战争的结束
-
诗中的“红粉”主要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妆容
- B. 女性的美丽与青春
- C. 战争的残酷
- D. 自然风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与《南乡子》,两者皆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时局的忧虑,但前者更为直白,后者更为隐晦和含蓄。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映射人事变迁,展现出深厚的历史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三国演义》
- 《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