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2: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2:31
将别薇屋上钟况洲先生
薇屋凄凄急暮砧,
晚来谁惜伴孤吟。
莺声尚忆春三月,
雁影忽看秋满林。
倚槛有花空着眼,
飞觞无酒不开襟。
临流别意知多少,
夜雨绵绵江水深。
在萧瑟的薇屋中,夕阳下的砧声急促而凄凉,
晚来时分,谁会珍惜陪伴我的孤独吟唱?
黄莺的歌声仍然让我想起春天的三月,
而大雁的影子却突然让我看到了秋天满林的景象。
倚靠着栏杆,看着花朵却只能空荡荡地盯着,
举杯却没有酒,心情也无法舒展。
临近水边,离别的情意又有多少?
夜雨绵绵,江水也深不可测。
作者介绍:徐应寅是明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常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离别之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友情和离别的深刻思考。
《将别薇屋上钟况洲先生》是一首抒情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离别时的孤独与思绪。诗中以“薇屋”开篇,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氛围,紧接着的“急暮砧”,则营造出一种紧迫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无奈。
诗人通过“莺声尚忆春三月,雁影忽看秋满林”的对比,传达了春夏与秋冬的季节更迭,象征着生命的流转和时光的无情。倚栏的静谧与花开的空寂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感。
“飞觞无酒不开襟”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酒是欢聚的象征,然而没有酒的举杯却显得无比失落,这种无酒的场景不仅反映了离别的情境,也寄托了对友人深刻的思念与惋惜。
最后两句“临流别意知多少,夜雨绵绵江水深”则将情感推向了极致,夜雨与江水的深沉象征着离别的沉重与绵长,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尽的惆怅和思念。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情感上深邃而细腻,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离别的深刻理解和对友情的珍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围绕离别、孤独和时光流逝展开,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生活无常的感慨,体现了明代文人对情感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薇屋”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房屋
C. 一种饮品
诗中提到的“飞觞”无酒,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失落
C. 愤怒
诗人通过“莺声尚忆春三月”传达了什么?
A. 对春天的怀念
B. 对秋天的期待
C. 对冬天的恐惧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徐应寅的这首诗更加细腻而内省,注重情感的流露与时光的感慨;而李白的诗则更为豪放,强调对人生的洒脱与把酒言欢的态度。两者在主题上虽同为离别,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