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02:1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02:13:06
八归·初暑无寐,披衣待曙
作者: 金兆蕃 〔清代〕
窗棂半白,灯檠全黑,愁味最耐咀嚼。
新词略写缠绵意,还向晓钟声里,字字斟酌。
可奈春蚕丝万缕,又幻作庄严璎珞。
解道是去后韦郎,宛转念红萼。
重理黄昏剩梦,频频惊断,那辨檐铃城柝。
枕教侬倚,被教侬展,睡怎不教侬著。
尽悯悯闷闷,纵有长桑更无药。
试开户起看,星斗绕树,啼鸟知人情绪恶。
初夏的夜晚,我无法入睡,只能披衣等待黎明的到来。
窗外半明半暗,灯下却一片漆黑,愁苦的滋味最能令我细细品味。
新写的词句略带缠绵之意,仍在清晨的钟声中,字字句句反复斟酌。
可怜春蚕吐出的万缕细丝,竟幻化成庄严的璎珞。
听说是韦郎离去后,我不禁回忆起那红色的花瓣。
重温黄昏遗留下的梦,时常惊醒,竟无法分辨檐铃和城中的更鼓。
枕边只教我倚靠,被子只让我展卷,怎能让我安稳入睡?
尽管心中满是烦闷,虽有长桑却无药可解。
试着打开窗户看看,星斗环绕在树梢,啼鸟似乎也知我此刻的心情。
作者介绍:金兆蕃,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意象著称。其诗常以描写个人情感、自然景色为主,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初夏,诗人因思念而辗转难眠,借助夜晚的景象抒发心中的孤独与愁苦。诗中展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表现了文人的情感深邃与细腻。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在初夏的夜晚,因思念而失眠的情景。开头两句通过窗外的光线对比,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及对宁静夜晚的渴望。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情感,"愁味最耐咀嚼"显示了他对忧愁的深入体会和细致品味。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新词略写缠绵意”,展现了诗人对感情的追忆与珍视。诗中提到的“春蚕丝万缕”巧妙地运用了意象,既象征着细腻的情感,也暗示了对美好过往的追忆和依依不舍。
“重理黄昏剩梦”一句,表达了诗人在梦中追忆往昔的复杂感受,而“频频惊断”则体现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困扰。诗人想要在梦中继续与心爱之人相拥,却又因种种原因被惊醒,形成强烈的反差。
最后几句“尽悯悯闷闷,纵有长桑更无药”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绝望,尽管心中满是烦闷,却无药可解。整首诗在抒情中带有浓重的思索,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爱情的深刻感受,情感真挚而细腻,令人动容。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静夜思念,表达了对爱情的回忆与对现实的失落,情感深沉,具有普遍的共鸣。
诗词测试:
诗人因为什么原因无法入睡?
A. 天气炎热
B. 思念情人
C. 饥饿
D. 害怕黑暗
“窗棂半白,灯檠全黑”主要表现了什么?
A. 夜晚的宁静
B. 诗人内心的孤独
C. 自然的美丽
D. 柔和的月光
诗中提到的“春蚕丝万缕”象征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细腻的情感
C. 美好的回忆
D. 复杂的现实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金兆蕃的作品更加细腻,情感更加复杂,着重于内心的纠结与思念,而李白则是直接的思乡情怀。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前者直接而豪放,后者细腻而婉约。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金兆蕃的《八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