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1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10:40
《摸鱼儿 其三》
作者: 王夫之 〔明代〕
问阳禽北发天山,尺帛为谁长繫。
当年不作关山怨,但爱江南佳丽。
秋无际。拥长汀银膏玉屑堆光腻。
横空如砌。宛一抹修眉,千行淡墨,欲坠还容曳。
菰米熟,千顷元珠丰脆。何须更寻归计。
丹枫染紫蘋花白,飞舞一江清霁。
君莫睇。君不见三更月落催哀唳。
春光无蒂。蚤炎焰燔空,狂涛拍岸,羽驾何方税。
这首诗表达了对北方与南方的思考,诗人问道:那些向北飞的鸟儿为何要离开天山?那绫罗绸缎又是为了谁而长久挂系?回想往年,我并不为关山而怨恨,只是爱着江南的美丽。秋天没有尽头,长长的堤岸上,银色的水面上堆满了光滑的细腻光辉。天空宽广如砌,宛如一抹修饰的眉毛,千行淡墨似乎要坠落又似乎能继续在空中飘荡。菰米成熟,千顷良田丰收,何必再去寻找归路?丹枫染红,紫色的蘋花白色点缀,飞舞在清澈的江上。你不要去看,难道你没见到三更时分月落催促哀鸣的声音?春光无处可寻,早晨的炎热燃烧着空中,狂涛拍击着岸边,飞翔的船只何处去缴税?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静斋,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与文化上都颇有影响力,尤其以其哲学思想和诗词闻名。
该诗创作于王夫之的晚年,正值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对南北自然景观的描摹,表现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摸鱼儿 其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故乡和美好事物的深切思考。诗中“问阳禽北发天山”开篇便引出了对北方的遐想,隐含着对离别的无奈和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以“江南佳丽”作为情感的寄托,表达了对南方美丽风光的热爱和对北方的疏离感。
“秋无际,拥长汀银膏玉屑堆光腻”,这一句尤为生动,诗人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展现了秋天河边的宁静与美丽。在描绘秋天的景象时,诗人也隐含了对流逝时光的感慨,似乎在提醒读者珍惜眼前的美好。
而“何须更寻归计”,则表明了诗人对归途的放弃与释然,尽管他内心深处或许仍有不舍,但在秋天的美景面前,归计显得无足轻重。最后,诗人以“君莫睇”对话的方式,营造了与读者的互动,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情感深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王夫之对人生、自然和故乡的思考,具有深厚的哲理和情感底蕴。
整首诗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离别与时间流逝的感慨,情感深沉而细腻。
《摸鱼儿 其三》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江南佳丽”是指什么?
“何须更寻归计”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王夫之的《摸鱼儿 其三》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王夫之更强调自然景色中的哲理思考,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