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九日有感》

时间: 2025-04-27 09:50:46

诗句

献策前年滞帝乡,伤心又度一重阳。

凄凉院宇池无菊,落拓功名鬓有霜。

诗为感怀聊寄咏,酒因酬节勉衔觞。

客亭莫话登高事,望眼何曾到北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50:46

原文展示:

献策前年滞帝乡,伤心又度一重阳。
凄凉院宇池无菊,落拓功名鬓有霜。
诗为感怀聊寄咏,酒因酬节勉衔觞。
客亭莫话登高事,望眼何曾到北堂。


白话文翻译:

我前年在帝乡滞留,心中难免伤感又度过了一个重阳。
凄凉的院子里,池塘里没有菊花,名声功名的落寞让我鬓角已生白霜。
写诗以抒发感怀,借酒来庆祝节日,勉励自己举杯相饮。
在客亭里不必谈论登高的事情,目光所及何曾到过北堂。


注释:

  • :停留,滞留。
  • 帝乡:指的是京城,古代帝王的居所。
  • 重阳:指重阳节,即九月初九,是传统的登高节日。
  • 凄凉:形容环境冷清、荒凉。
  • 院宇:指院落和房屋。
  • 池无菊:池塘里没有菊花,暗示缺乏节日的气氛。
  • 落拓:形容失意、落魄的状态。
  • 功名:指个人的事业成就和名声。
  • 鬓有霜:形容年纪已大,白头发增多。
  • 勉衔觞:勉励自己举杯饮酒。
  • 北堂:指北方的堂屋,常用以指代长辈的居所或家族的发源地。

典故解析:

  • 重阳节:古代有在重阳节登高、插菊花的习俗,象征着长寿与健康。
  • 北堂:在古代,北方多为帝王的发源地,诗人通过“北堂”引申出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解秉智,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忧国忧民、感怀人生的情感,风格多样,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重阳节,诗人因滞留在帝乡,心中感伤,结合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


诗歌鉴赏:

《九日有感》是一首充满孤独感和时光流逝的感慨之作。诗人在重阳节之际,回忆往昔,心中难免生出感伤。开头的两句描绘了他身处的环境与心境,滞留在帝乡的他,面对重阳节的到来,内心充满了伤感与无奈。作者通过“凄凉院宇池无菊”展示了节日的冷清,反映出他在事业上的失意和对美好往昔的追忆。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转而用酒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试图通过饮酒来庆祝节日,勉励自己。然而,这种庆祝却显得无力,客亭中的闲聊也无法掩饰那份心中的苦涩。最后一句“望眼何曾到北堂”,更是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推向了高潮,表现出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渴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节日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人生无常的哲思,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思考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献策前年滞帝乡:诗人提到自己在前年滞留于帝都,暗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 伤心又度一重阳:重阳节的来临使他倍感伤心,时间的流逝与节日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3. 凄凉院宇池无菊:院落的冷清与池塘里没有菊花,暗示着节日的冷清和内心的孤寂。
  4. 落拓功名鬓有霜:感叹自己的落魄和年华的流逝,功名成就未能如愿,头发已生白霜。
  5. 诗为感怀聊寄咏:写诗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感怀,借此寄托自己的思绪。
  6. 酒因酬节勉衔觞:借酒来庆祝节日,虽然心情低落,但仍然要勉强举杯。
  7. 客亭莫话登高事:在客亭中不必谈论登高的事情,暗示自己对这种活动的无奈和无力。
  8. 望眼何曾到北堂:目光所及,自己又何曾回到故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现状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凄凉院宇池无菊”中的“院宇”与“池”,形成对比,增强韵律感。
  • 比喻:鬓有霜比喻年华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排比:整首诗通过排比的方式,增强情感的表达,如描述环境和心境的变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节日的孤独体验,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反映出一种人生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重阳:象征着长寿与团圆,却也引发孤独的感慨。
  • 菊花:在重阳节中常用以象征长寿,诗中无菊则暗示节日的冷清。
  • 北堂:象征着家乡和传统,表达对过往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重阳”指的是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春节
    C. 重阳节
    D. 清明节

  2. “鬓有霜”在诗中表达了什么? A. 年轻
    B. 成就
    C. 年龄增长
    D. 快乐

  3. 诗人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A. 欢庆节日
    B. 表达感怀与思念
    C. 记录历史
    D. 讲述故事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达了在重阳节的感慨,但更偏向于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对兄弟的思念,表达了对家庭团圆的渴望和对节日的深情,情感更为直接和浓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解秉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重阳节的文化与习俗》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金缕曲·旅途记梦 金缕曲 其五 酬方虎、古直见和,给柬季深、毂梁,五用前韵 金缕曲 其五 寄莲修 金缕曲 维扬感旧 金缕曲 秋夕 金缕曲 题陈竹珊且高歌图 金缕曲 金缕曲 黄山游 金缕曲 其四 三和 金缕曲 客自蜀归,贻一湘竹杖,铜为首尾,启之可作旱烟管用。戏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晨参暮省 瓜字旁的字 絡繻 天宽地窄 夔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甘字旁的字 王后卢前 铁石心肝 鸠僭鹊巢 方字旁的字 宝盖头的字 鼠字旁的字 阿鲁巴岛 琴心剑胆 敕谕 囿于成见 包含彩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