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30: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30:49
送茅侯
高启 〔明代〕
欲知难别意,孤棹去还停。
候吏分遥迩,离人杂醉醒。
城临秋水渡,树带夕阳亭。
后夜看吟烛,怜君宿郡厅。
如果想知道难以分离的情意,
那孤舟划去又停留。
候吏在两地分隔,
离人有些醉意又清醒。
城边临着秋水渡口,
树影映着夕阳下的亭子。
今夜我将点烛吟唱,
怜惜你在郡衙宿眠。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表达了朋友间离别时的情感,反映了古人对离别和友情的重视。
作者介绍:
高启(字太华,号晓峰),明代著名诗人,生于1510年,卒年不详。他是“吴中四杰”之一,与唐寅、沈周、文征明等人齐名。高启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对生活的感悟及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创作背景:
《送茅侯》是高启送别友人时所作,反映了他对友人的不舍与深情。明代时期,士人之间的交往往通过书信和诗歌来表达情感,离别时的赠诗更是常见的习俗,诗中渗透着对友情的珍视。
《送茅侯》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送别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不舍之情。首句“欲知难别意”,直接点出主题,表明作者对别离的思考与感受。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孤舟在水面上的来去,恰如人与人之间的相聚与离散,生动地展现了离别的无奈。
“候吏分遥迩,离人杂醉醒”,进一步表现了离别时的复杂心情,既有醉酒的欢快,也有清醒后的思念,正是这种交织的情感让离别变得更加复杂而深刻。后半部分描绘了秋水渡口的景象,夕阳西下,树影斜照,渲染出一种凄凉却又美丽的氛围。尤其是“后夜看吟烛”,不仅展现了作者独自吟唱的情境,也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心,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思念。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描写,也有对人情的细腻刻画,充分展现了高启诗歌的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欲知难别意,孤棹去还停。
候吏分遥迩,离人杂醉醒。
城临秋水渡,树带夕阳亭。
后夜看吟烛,怜君宿郡厅。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离别的无奈,体现了古人对友情的重视与珍惜。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孤棹”象征什么?
“候吏分遥迩”中的“遥迩”指的是什么?
诗人将要在后夜做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高启的《送茅侯》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表现了对友人的离别情感,但高启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细腻刻画,而王勃则通过壮丽的景象映射出壮志未酬的遗憾,表现出不同的人生观和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