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28: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28:41
《恭谒孝陵》
皇祖仗黄钺,奋起逐天狼。
腥风一以荡,功烈冠百王。
明明二三臣,规画参世纲。
关石与和钧,仰成维后皇。
神京控六服,松柏郁崇冈。
一朝鼎湖升,珠襦永斯藏。
玄居肃休穆,瞻礼虔弗遑。
小臣守末位,愿言觐耿光。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的开创之功,诗人怀着敬仰的心情前往孝陵,回顾了祖先的伟绩和对国家的贡献。开国皇帝凭借天子的权威,打败敌人,建立了光辉的功业,超越了百位王者。辅佐之臣智慧出众,规画国家治理之道,稳固了明朝的基业。神京(南京)控制着周边的六个地区,松柏苍翠挺拔,屹立于高岗之上。经过一段时间,鼎湖的水面平静,珠袍永远安藏在此。皇宫中肃穆庄重,前来祭拜的臣子恭敬而不敢怠慢。作为小臣,虽处末位,但仍愿进见光辉的皇帝,以表心中的敬意。
王问(约1490-1561),字景莹,号阮山,明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作品多表现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恭谒孝陵》写于明代,正值皇帝崇祯时期,社会动荡,王朝面临内忧外患。诗人通过祭奠孝陵,表达对先祖功绩的敬仰,同时反映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希望。
《恭谒孝陵》是一首表现对祖先敬仰之情的作品。诗中通过对开国皇帝和忠臣们的称颂,展现了明朝建立的艰辛与荣耀。全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未来的期盼。
诗的前两句以“皇祖仗黄钺,奋起逐天狼”开篇,描绘开国皇帝权威和勇猛,生动地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接下来通过“腥风一以荡,功烈冠百王”,强调了开国之战的残酷和皇帝的伟大成就,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
在中间部分,诗人提到的“明明二三臣,规画参世纲”则体现了对辅佐之臣的赞美,强调了人才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接着“关石与和钧,仰成维后皇”进一步突出了开国功臣的智慧与贡献,显示出集体力量的伟大。
最后几句,诗人用“神京控六服,松柏郁崇冈”的意象,描绘了南京的壮丽景色,和对历史长河的沉思。整首诗在庄重的祭奠氛围中,流露出对先祖的敬仰及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溯和对祖先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与希望。诗人在敬仰开国之功的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理想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黄钺”指的是什么?
A. 军队
B. 皇帝的权杖
C. 兵器
“腥风一以荡”中的“腥风”比喻指什么?
A. 温暖的风
B. 战争的残酷
C. 和平的气息
诗中提到的“明明二三臣”指的是谁?
A. 开国皇帝
B. 辅佐皇帝的忠臣
C. 其他国家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