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32: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32:00
《雁门太守行》
作者:刘基 〔元代〕
赤符复汉祚,褒德先侯封。
阳熺焰发燧,霜皠山鸣钟。
驯雉集中牟,乳虎去弘农。
抱鼓夜无声,桑阴麦芃芃。
循良一何多,谣歌满儿童。
贤哉洛阳令,卓鲁相继踪。
擿奸若明神,外猛中有容。
正狱除烦苛,平赋宽畸穷。
黎民拜恩惠,吏卒服至公。
身殁德不隳,弦歌祠庙崇。
望美安阳亭,顽懦兴廉风。
彼哉肉食者,舆马愧肓聋。
全诗翻译:
赤色的符号让汉朝复兴,褒扬德行的先侯得到了封赏。阳光如火焰般照耀,霜冷的山上钟声响起。驯良的雉鸟聚集在一起,而凶猛的老虎则离开了弘农。抱着鼓的夜晚没有声音,桑树荫下麦子茂盛。好人如此之多,儿童们的歌谣满满。贤明的洛阳令,卓和鲁接连作出好政。揭发奸邪如同明神,外表凶猛内心却包容。正义的审判去除了繁琐苛刻,平民的赋税宽松,富人也不再苛待穷人。黎民感恩于恩惠,吏员也心服口服。即使身死德行也不衰退,古乐在庙中高唱。望向美丽的安阳亭,懦弱之人兴起廉洁之风。肉食者啊,坐在马车上的你怎能不感到羞愧?
刘基,字叔轼,号廷桂,元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振兴汉文化,反对暴政。因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社会的关怀而受到后世的崇敬。
《雁门太守行》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之时。诗中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对廉洁官吏的赞美以及对暴政的批判。
《雁门太守行》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意象而著称。诗中通过对历史的缅怀与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正义和道德的追求。开篇的“赤符复汉祚”象征着汉朝的复兴,传达了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诗中多次提及的“贤哉洛阳令”,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官吏形象的期待和赞美,突出其政治理想。
此外,诗中的自然意象,如“阳熺焰发燧”、“桑阴麦芃芃”,描绘了理想中的繁荣社会。而反观“肉食者”,则点明了对当权者贪婪与冷漠的批判,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讽刺性。
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使得每一行都充满了力量和思考。通过对正义与仁德的呼唤,诗人传达了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期望。
诗歌的核心思想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德行的重视,以及对腐败官僚的控诉。展现了一个理想中的政治景象,反映了诗人对社会正义的渴望。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层次,也加深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贤哉洛阳令”是指什么?
“彼哉肉食者”指的是哪类人?
诗中描述的自然景象主要用来象征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