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如梦令 继重阳韵》

时间: 2025-07-27 21:45:09

诗句

入道休愁不肯。

回首不过寒况。

一志不荣身,愿把众生提拯。

救□。

救□。

救□心行平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1:45:09

如梦令 继重阳韵

作者: 马钰 〔元代〕

原文展示:

入道休愁不肯。
回首不过寒况。
一志不荣身,
愿把众生提拯。
救。救。救心行平等。

白话文翻译:

抛弃烦恼,进入道理的境界,不要再忧愁。
回头看看,只不过是寒冷的遭遇。
心中一心向荣,却希望能够拯救所有众生。
救助。救助。救助内心的平等之行。

注释:

  • 入道:进入道理或道教的境界。
  • 休愁:停止忧愁,放下烦恼。
  • 寒况:寒冷的境遇,指生活困境。
  • 一志:一个志向,心中追求的目标。
  • 提拯:提拔和拯救,指帮助众生。
  • 心行平等:心中的行为要平等对待所有众生。

典故解析:

本诗通过"入道"的概念,引申了道教哲学的思想,强调了放下世俗忧愁的重要性。同时,诗中提到的"众生"与"平等"思想,可以追溯到佛教的慈悲理念,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关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马钰,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常融入道教和佛教思想,风格独特,情感真挚。
  •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元代,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通过表达对众生的关怀与救助,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如梦令 继重阳韵》在形式上运用了词牌的韵律,整体上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诗中“入道休愁不肯”一句,传达了对世俗烦恼的释然,体现出一种对内心平静的渴望。接着“回首不过寒况”,则用回忆的方式揭示了现实的困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诗的最后部分,“救心行平等”直指救助众生的高尚情怀,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对人性的关怀,传达出一种坚定的信念。整体而言,诗人在简洁的文字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情感,展现了其对道教与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入道休愁不肯”:提倡进入道教哲理,放下世俗忧愁。
    • “回首不过寒况”:回望过去,洞悉生活的艰辛。
    • “一志不荣身”:志向未果,心中不甘。
    • “愿把众生提拯”:渴望能帮助他人,承担责任。
    • “救。救。救心行平等”:反复强调救助的重要性,倡导平等的心态。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入道休愁”与“愿把众生提拯”形成对比,强调内心的矛盾。
    • 重复:强调“救”字,突显救助的迫切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世俗烦恼的超脱,通过对众生的关怀和救助,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等情怀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 :象征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与哲学思想。
  • 寒况:代表现实生活的困境与挫折。
  • 众生:象征所有人,体现了诗人的博大情怀和对生命的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入道休愁不肯”中“入道”指的是?

    • A. 进入宗教境界
    • B. 进入官场
    • C. 进入商界
      答案: A
  2. 诗中强调的“救”字有几次出现?

    • A. 一次
    • B. 两次
    • C. 三次
      答案: C
  3. “寒况”指的是什么?

    • A. 天气
    • B. 生活困境
    • C. 情感问题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静夜思》李白
  •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马钰的诗更关注于对众生的关怀,而李白则更多展现个人情感与思乡之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但均渗透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道教与文学》

相关查询

西子妆慢 诉衷情近 庞蘅裳家鹤园屡易主矣。其中有石名掌云者,余所题字尚在 诉衷情近 秋望 诉衷情近·七夕 诉衷情近 诉衷情近 添病 诉衷情近 诉衷情近 七夕 西子妆慢 忆昨岁西湖之游,寄夏瞿禅 西子妆慢 题壬子花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荡失 心怡神悦 回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宁为鸡尸,不为牛从 刀字旁的字 鱼书雁信 面红过耳 三省吾身 十字旁的字 龙字旁的字 接连不断 廾字旁的字 相如草 鹿字旁的字 包含谕的词语有哪些 使结尾的成语 幽狱 不敢掠美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