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46: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46:50
三月三日天清明,
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内,
江上已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引,
马前已被红旗阵。
两岸罗衣破鼻香,
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
两龙跃出浮水来。
擢影干波飞万剑,
鼓声劈浪鸣千雷。
雷声冲急波相近,
两龙望标目如瞬。
江上人呼霹雳声,
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
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
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标示输赢赏,
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
竟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
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所各休去,
会到摧舟折楫时。
在三月三日的清明时节,
杨花随风飘荡,晨莺啼叫。
使君还未离开郡斋,
江边已听到齐声的和唱。
使君出门时人人相引,
马前已经摆好了红旗阵。
两岸的绫罗衣服散发着香气,
银钗在阳光下闪耀,如同霜刀。
鼓声三下,红旗一挥,
两条龙在水面跃起。
舞动的影子如万剑飞刺,
鼓声劈开浪花,如同千雷轰鸣。
雷声与急流相互交融,
两条龙盯着标志,目光如电。
江边人们呼喊着霹雳般的声音,
竿头的彩旗如虹霓般绚丽。
前船急速抢得标志,
后船失去势头空挥桨。
受了伤的眉头和血淋淋的头颅,
输的人心如火烧。
只是用标志来决定输赢,
两岸十只船来来往往。
不久戏罢,各自东西而去,
竟然脱去文身,去请书上。
我如今细细观赏竞渡的孩子们,
何尝不似当路的权力相持。
不想得到了就各自离开,
终究会到拆舟折桨之时。
作者介绍:
薛逢,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象,注重细节刻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竞渡活动,反映出一种欢乐的民间生活场景,寓意着对自由竞争和团结协作的追求。
薛逢的《观竞渡》是一首描绘春日竞渡盛景的诗作。诗中以清明时节为背景,描绘了江边竞渡的热闹场面,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竞争的向往。全诗运用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意象,生动地再现了竞渡的场景。开篇设定了时节的清明,伴随着杨花和晨莺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氛围。
在对竞渡的描写上,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将场景中的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鼓声、旗阵、龙舟、河水的运动,都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传达出来。尤其是“擢影干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这样的句子不仅形象生动,还富有力量感,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激烈的竞争氛围。
诗的结尾处,诗人思索着竞渡的意义,似乎在传达一种对权力与竞争的深刻思考,提醒人们在追求名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可能的损失。这种思考使整首诗在欢快的表面之下,隐含着对人生的思索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作者深邃的哲理思考。
逐句解析:
(继续逐句解析,分析更多内容)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竞渡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竞争和胜利的渴望,同时反思了追求名利和权力的代价。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主要场景是什么?
A. 竞渡
B. 祭祀
C. 赏花
诗中提到的“使君”指的是谁?
A. 地方官员
B. 农民
C. 商人
诗的结尾表达了什么样的思考?
A. 对竞渡的赞美
B. 对名利的追求
C. 对人生的反思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更深入地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风格及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