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7:08
原文展示:
不斫蟠桃驾大杠,谩移兰棹泛苍江。
山光入野连桑海,水影浮云上竹窗。
幻枕何人寻旧梦,洞箫有客换新腔。
苍茫咏罢成长啸,天外飞来白鸟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边的景象,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悟和对往昔的追忆。诗人并没有砍伐蟠桃树来驾驭大船,而是随意地划着兰色的桨在苍江上游荡。眼前的山光与野外的景色连接成了一片,水面上的倒影如浮云般飘荡在竹窗的上方。谁在寻觅旧时的梦境?洞箫的音色中有客人换上新的曲调。诗人吟唱完毕,长声一啸,苍茫的天际飞来双双白鸟。
注释:
- 蟠桃: 传说中西王母所种的桃树,象征长生不老。
- 大杠: 指大船的桅杆。
- 兰棹: 兰色的桨,形容船只的优雅。
- 桑海: 形容山光与野外的美丽景色,桑树与海洋的对比。
- 幻枕: 指梦境中的枕头,象征虚幻的梦。
- 洞箫: 一种古代乐器,常用来表达优雅的音乐。
- 苍茫: 形容广阔而模糊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弼,明代诗人,字子几,号云山。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在广州江边游玩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
诗歌鉴赏:
林弼的《广州江亭次熙阳太史韵》以其清新优雅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而著称。诗的开篇以“蟠桃”和“大杠”引入,瞬间带我们进入一个既古老又充满生机的世界。诗人通过描绘江上的景象,表现自然的和谐美。接着,诗人用“山光入野连桑海”的笔触,将山水交融的美景展现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浩瀚与宁静。水面上的“浮云”与“竹窗”的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恍若梦境的氛围。
在诗的中段,诗人提到“幻枕”与“洞箫”,这不仅是对梦境的追寻,更是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铭记与珍惜。随着“苍茫咏罢”的长啸,诗人似乎在与自然对话,抒发心中对自由与生活的向往。最后,双双白鸟飞来,象征着希望与梦想的继续,给整首诗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斫蟠桃驾大杠: 不去砍伐蟠桃树,驾着大船在江上游荡,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态度。
- 谩移兰棹泛苍江: 随意地划动兰色的桨,泛游于苍茫的江面,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山光入野连桑海: 山间的光辉融入广阔的原野,与桑树和海洋相连,描绘出自然的和谐美。
- 水影浮云上竹窗: 水面上的倒影如浮云般飘荡,映照在竹窗上,展现出一种诗意的情境。
- 幻枕何人寻旧梦: 在梦境中,谁又在寻找过去的美好回忆,反映出对往昔的怀念。
- 洞箫有客换新腔: 演奏洞箫的客人换上新的曲调,象征着生活中的变化与新的开始。
- 苍茫咏罢成长啸: 在浩瀚的自然中吟唱后,长声一啸,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
- 天外飞来白鸟双: 远方飞来两只白鸟,象征着希望与自由,给人以美好的展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水面上的影子比作浮云,增强了意象的灵动性。
- 拟人: “幻枕”与“洞箫”赋予了物体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 诗中多处运用对仗手法,如“山光入野连桑海,水影浮云上竹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往昔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与梦想,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蟠桃: 象征长生与美好,代表着诗人的追求。
- 苍江: 大江大河象征着广阔的天地与自由。
- 白鸟: 象征着希望、自由与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蟠桃”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短暂
- B. 长生与美好
- C. 现实的无奈
-
诗中“幻枕”代表什么?
- A. 真实的梦境
- B. 追忆与怀念
- C. 生活的困扰
-
“天外飞来白鸟双”象征着什么?
- A. 绝望与孤独
- B. 希望与未来
- C. 忧伤与离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比较林弼与王之涣的作品,前者更注重自然的细腻描绘,后者则突出壮丽的气势与豪情。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诗词鉴赏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