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6:2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6:29:26
原文展示: 小口三,大口六,六文钱,一合粟。炊之为糜,不盈一掬,何况小口又减半,虽易糠秕且未足。昔时富户今亦贫,何人为具黔敖粥。西风策策吹茅檐,大口小口同声哭。
白话文翻译: 三个小孩,六个大人,六文钱,一合粟米。煮成稀粥,不满一手掌,何况小孩数量还减半,即使换成糠秕也还不够。昔日富户如今也贫困,谁来准备黔敖那样的粥。西风阵阵吹过茅檐,大人和小孩一同哭泣。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樾(1821-1907),清代学者、诗人,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质朴,情感真挚。此诗创作于江浙地区发生大水灾后,反映了灾民的悲惨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江浙地区遭受严重水灾,百姓生活困苦,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灾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数字和生动的场景,描绘了灾后家庭的贫困和无助。诗中“小口三,大口六”直接点出了家庭成员的数量,而“六文钱,一合粟”则突出了生活的极度贫困。诗人通过“炊之为糜,不盈一掬”和“何况小口又减半,虽易糠秕且未足”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贫困的印象。最后,“西风策策吹茅檐,大口小口同声哭”以凄凉的景象和悲痛的哭声,传达了灾民的绝望和无助,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同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数字和生动的场景,描绘了灾后家庭的贫困和无助,传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同情,体现了对灾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比,俞樾的这首诗更加直接和具体地描绘了灾后家庭的贫困和无助。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