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09:22: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09:22:55
旌旗剑佩拥椒除,尚想戎衣革命初。
绿草不侵雕辇路,红云常护紫宸居。
金银宫阙三山外,烟雨楼台六代余。
谁谓长江天作堑,八荒今日共车书。
这首诗描绘了战斗的场景,细腻地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展望。诗人回忆起初次投身革命时的豪情壮志,尽管战斗的环境依然严峻,但他依然相信团结的力量。绿草不再侵占皇帝的车辙,红云常常庇护着紫禁城。宫殿在三山之外,烟雨中的楼台见证着六代的兴衰。诗的最后,诗人驳斥了长江将国家一分为二的观点,认为今天的八方人民都在共同书写新的篇章。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维桢(约公元1555年-约1620年),明代诗人,以诗风豪放、情感真挚而著称。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经历了明末的战乱,对国家和民族有深厚的关怀。
创作背景: 《南都二首》写于明末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思考。诗中充满了对革命理想的渴望与坚定信念。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与对历史的沉思。开篇用“旌旗剑佩”描绘了战斗的场景,立刻引人入胜,紧接着对革命初期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过去斗争岁月的珍视。接下来的描写中“绿草不侵雕辇路,红云常护紫宸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和对历史传承的思考。
金银宫阙与烟雨楼台的对比,展示了历史的变迁与沉浮,六代的余晖在烟雨中显得无比苍凉,透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与思索。最后一句“谁谓长江天作堑,八荒今日共车书”,不仅是对分裂的反驳,更是对团结与共同发展的呼声,显示了诗人胸怀天下的气魄与对未来的期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国家历史的沉思、对未来团结的期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旌旗剑佩”所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态度是:
“谁谓长江天作堑”中的“天作堑”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维桢的《南都二首》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前者更强调对未来的希望与团结,后者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破败的忧虑。两者均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