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04:21: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4:21:55
泪眼不曾晴,化作宵来雨。
六曲屏山万里程,有梦无寻处。
羞学倚墙花,分等沾泥絮。
愿屑香尘逐马蹄,长傍郎边去。
我泪眼朦胧,始终无法放晴,泪水化作夜晚的细雨。
在这六曲屏山之下,我的旅程遥不可及,有梦却无处可寻。
我羞于学那倚在墙边的花朵,只分得些许沾泥的浮絮。
我愿化作那香尘,随马蹄而去,永远陪伴在你身边。
此诗虽然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倚墙花”可以联想到古诗中常用的花卉意象,表达女子的柔弱与羞怯。
作者介绍:杨玉衔,清代女诗人,擅长抒情,作品多表现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卜算子·和水云》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与追随。开篇的“泪眼不曾晴,化作宵来雨”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悲伤感,泪水化作雨,象征着内心无法平复的愁苦。接下来的“六曲屏山万里程,有梦无寻处”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深远的孤独感,尽管心中怀有梦想,但在现实的阻隔下,似乎无处可寻。
“羞学倚墙花,分等沾泥絮”一句,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自卑。倚墙的花朵象征着美丽与柔弱,而沾泥的浮絮则是对自身处境的自嘲。最后一句“愿屑香尘逐马蹄,长傍郎边去”,则是诗人对爱情的渴望,愿意化作香尘,随马而行,长伴爱人左右,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执着与柔情。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充满愁苦又不失希望的情感世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着孤独与渴望的主题,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泪眼不曾晴”中,泪眼象征什么?
A. 伤心 B. 快乐 C. 平静
答案:A
“有梦无寻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希望 B. 失落 C. 兴奋
答案:B
诗中“愿屑香尘逐马蹄”体现了什么主题?
A. 自由 B. 爱情 C. 孤独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可参考李清照的《如梦令》、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诗词对比: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对比,均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追寻,体现了女性在情感中的柔弱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