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1:40:12
緌公昔年住宝坊,龙象蹴踏腾毫芒。
袈裟曾侍玉座旁,万众闤听讲仁王。
弟子如云来四方,朝钟暮鼓鸣高堂。
西归葱岭今几霜,钵传昙师道弥昌。
丛林主教遇圣皇,紫衣朝阙随班行。
上人继吐三叶芳,衲中长系摩尼苍。
人间万念俱已忘,独好游戏谈文章。
我来京师寄禅房,每邀看月开修廊。
手横蝇拂坐绳床,竹间风吹煮茗香。
侍僮触屏睡欲僵,高殿宿鸟惊琅珰。
诗成金磬韵尚扬,清才未必惭支汤。
有时夜剪园韭尝,灯悬西斋雨浪浪。
人生聚散不可常,翩然东游主道场。
道场乃在云水乡,碧澜堂前去路长。
江湖寒缩蛟蜃藏,枫桕正赤橙柑黄。
烟销日出闻渔榔,洲渚宛转山低昂。
萧然瓶锡随经囊,留宿肯恋林中桑。
兵余莫嗟梵宇荒,胜景未逐楼台亡。
寺门无人闭夕阳,芋栗收作山中粮。
好说千偈恢禅纲,麾斥佛祖谁敢当。
我方无用糜太仓,叨逐剑佩趋明光。
醉歌欲觅玄真狂,怀恩未得寻归航。
明朝举首空相望,云飞笠泽天茫茫。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40:12
送证上人住持道场
作者: 高启 〔明代〕
緌公昔年住宝坊,龙象蹴踏腾毫芒。
袈裟曾侍玉座旁,万众闤听讲仁王。
弟子如云来四方,朝钟暮鼓鸣高堂。
西归葱岭今几霜,钵传昙师道弥昌。
丛林主教遇圣皇,紫衣朝阙随班行。
上人继吐三叶芳,衲中长系摩尼苍。
人间万念俱已忘,独好游戏谈文章。
我来京师寄禅房,每邀看月开修廊。
手横蝇拂坐绳床,竹间风吹煮茗香。
侍僮触屏睡欲僵,高殿宿鸟惊琅珰。
诗成金磬韵尚扬,清才未必惭支汤。
有时夜剪园韭尝,灯悬西斋雨浪浪。
人生聚散不可常,翩然东游主道场。
道场乃在云水乡,碧澜堂前去路长。
江湖寒缩蛟蜃藏,枫桕正赤橙柑黄。
烟销日出闻渔榔,洲渚宛转山低昂。
萧然瓶锡随经囊,留宿肯恋林中桑。
兵余莫嗟梵宇荒,胜景未逐楼台亡。
寺门无人闭夕阳,芋栗收作山中粮。
好说千偈恢禅纲,麾斥佛祖谁敢当。
我方无用糜太仓,叨逐剑佩趋明光。
醉歌欲觅玄真狂,怀恩未得寻归航。
明朝举首空相望,云飞笠泽天茫茫。
高僧证上人曾在宝坊修行,宛如龙象在空中奔腾。
他曾在玉座旁侍奉,讲解仁王经吸引了万众。
弟子如云从四面八方而来,晨钟暮鼓在高堂上响起。
如今秋霜几度,西归葱岭的路上已是几多寒意,
他的钵盂传承了昙师的教义,日渐昌盛。
丛林里的教主得以遇见圣皇,紫衣的僧侣在朝廷中随班而行。
上人继承了三叶的芬芳,僧衣长系摩尼宝珠。
世间万念已忘,惟独热爱谈论文章。
我来到京城寄宿禅房,每逢月明之夜邀请朋友共赏。
手中随意拂动,坐在绳床上,竹间的微风送来煮茶的香气。
侍者在屏风前打盹,惊醒了高殿上栖息的鸟儿。
诗成之后,金磬的韵律依然传扬,
才华横溢的我并不以支汤为惭愧。
有时夜晚剪园中的韭菜,灯下西斋雨声潺潺。
人生的聚散不常,轻轻西游至主道场。
道场在云水之乡,碧澜堂前的路途漫长。
江湖寒意逼近,蛟蜃深藏,枫树的颜色正红橙相间。
烟雾散尽,日出时闻到渔家榔头声,
洲渚宛如蜿蜒的山峰低矮。
萧然的瓶锡随经文而行,留宿不愿恋恋不舍于林中桑树。
在兵戈余音中,莫要叹息梵宇荒凉,
胜景未必会因楼台的消失而消逝。
寺门无人,夕阳下已关上,山中收获的芋栗成了粮食。
好说千偈恢复禅宗的纲领,
谁敢挑战佛祖的威严。
我无所作为,浪费了太仓的粮食,
只因追逐剑佩走向明亮的光芒。
醉歌欲寻玄真之道,
怀恩未得,难以归航。
明朝举头空相望,云飞笠泽,天边茫茫。
高启,明代著名诗人,以其诗风清新、意境深远而闻名。他的作品多反映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尤其对禅宗有独到的见解。
本诗是在高启送别一位高僧时所作,表达了对佛教的尊重与对道场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送证上人住持道场》是高启对一位高僧的深情送别之作,诗中不仅展现了高僧的德行和教义传承,更渗透着高启对人生、修行的思考。全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
开篇提到的“龙象蹴踏腾毫芒”,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高僧的威仪与气度,紧接着以“万众闤听讲仁王”表现出他受人尊敬的地位和影响力。诗中常用自然景色与佛教意象结合,彰显出一种和谐的宗教氛围。例如“竹间风吹煮茗香”,既描绘了禅房的宁静,也暗示了修行的简单与真实。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感慨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道场的向往与对归宿的追寻。“人生聚散不可常,翩然东游主道场”,这一句既是对现实的反思,也是对理想境界的渴望。整首诗在对人生的无常感叹中,传达出一种哲理与智慧,表现了高启对于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高僧的敬仰、对道场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回归自然的哲学思想。
高启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诗中“龙象蹴踏”是用来比喻谁的?
诗中提到的“道场”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