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0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00:27
十年安坐髀生肉,未至举家常食粥。
讲堂夜饱散学徒,静看檐楹掠蝙蝠。
性情但觉渐疏慵,嗜好焉能别流俗。
吾兄手书时一开,宝之不异径尺玉。
遥天相望隔银河,古寺何年访金粟。
会须海上聚沙鸥,共住山中友麋鹿。
元方将车季持杖,那用红尘走驺仆。
儿曹谨厚赖家风,待效伯高嗤刻鹄。
这十年来我安坐在这里,腰间长肉,却连家人都常常只能吃粥。讲堂的夜晚,学生们散去,我静静地看着檐下掠过的蝙蝠。性情渐渐觉得疏懒,爱好又怎能与世俗区别?你的书信每次都让我珍视,犹如手中宝物无异。遥远的天空隔着银河,我们何时才能去古寺拜访金粟?总要在海上聚集沙鸥,共同生活于山中像麋鹿一样。元方驾车,季持带杖,又何必在红尘中做驺仆?儿孙谨慎厚道,得益于家风,希望能效法伯高那样刻苦。
作者介绍: 钱泰吉,清代诗人,擅长古典诗词,作品中常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生活安稳、心境渐疏的时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渴望与朋友的交流与聚会。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安稳生活中逐渐产生的懒惰与疏离感。开头的“十年安坐髀生肉”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懒散生活的不满和反思,反映了作者的自我认知。接下来的“讲堂夜饱散学徒,静看檐楹掠蝙蝠”则通过静谧的夜晚,勾勒出一幅宁静的校园画面,表现出诗人对知识传播的热爱与同时感受到的孤独。
而“性情但觉渐疏慵,嗜好焉能别流俗”则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变化的忧虑,他意识到自己的性情逐渐变得懒散,很难与世俗有所区别。对于兄长的书信,他倍感珍惜,认为如同珍贵的玉石,显示了他对友情的重视。
后面的“遥天相望隔银河,古寺何年访金粟”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渴望,想象着未来的相聚,带有淡淡的惆怅。最后几句,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家族风尚的珍视,也体现了对纯真生活的渴望,反映出一种对内心宁静与自然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安逸生活的反思、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体现了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用什么形象比喻自己生活的懒散?
a) 银河
b) 髀生肉
c) 蝙蝠
诗中提到的“古寺”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友谊
c) 理想生活
“儿曹谨厚赖家风”中“家风”指的是什么?
a) 家族的传统和道德
b) 家庭的财富
c) 家里的风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深入的诗词理解与学习的工具,帮助更好地领会诗歌中的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