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3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33:08
金银宫殿玉为筵,
记写君恩施佛年。
綵缋至今留梵月,
土阶谁复戴尧天。
王孙日远悲春草,
神女云来泣夜泉。
四海为家犹是幻,
等閒兴废岂须怜。
金银装饰的宫殿,玉石铺成的宴席,
铭刻着君王的恩德与佛教的年岁。
彩绸至今仍留存着梵天的月影,
而谁再能在土阶上享有尧天之治?
王孙们远离故土,悲伤春草的凋零,
神女们飘然而至,泪洒夜泉。
四海为家,不过是幻梦一场,
兴衰成败,又何必去怜惜呢?
罗洪先是明代著名的诗人,生于明朝中期,较早参与政治,后因政治斗争退隐。其诗风清新流畅,常富有哲理,关注社会与人性。
这首诗创作于积庆寺中,目的是为了回忆宋理宗及其妃子的遗像,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中通过描绘华丽的宫殿与其背后的空虚,反映了对权力与荣华的深刻反思。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苍凉。开篇描绘金银宫殿和玉筵,勾勒出一种极尽奢华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然而,随着“记写君恩施佛年”的引入,诗人开始反思这些过往的辉煌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对过往的追忆与对君王恩德的感慨。接下来的“彩缋至今留梵月”,意在表明即使是神圣的东西也随着时间逐渐消逝。
此外,后半部分则转向人生的无常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王孙日远悲春草”,不仅表现出王孙的失落与悲伤,更深层地反映了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感慨。最后两句“兴废岂须怜”,更是直入主题,强调了历史的循环与人世的幻灭,表达了诗人对人间荣华的淡然态度。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透出一种深邃的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反思,探讨了权力的虚妄与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诗人以淡然的态度面对兴废成败,传达出一种人生哲学。
诗中提到的“君恩”指的是谁的恩惠?
A. 佛教的恩惠
B. 君主的恩惠
C. 自然的恩惠
D. 朋友的恩惠
“春草”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春天的美好
C. 贵族的地位
D. 人生的希望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对历史的怜惜
B. 对人生的无奈
C. 对权力的追求
D.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罗洪先的诗更为沉静,反映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而李白的作品则更为豪放,表现出对生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