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09:41: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09:41:28
减兰
作者: 易顺鼎 〔清代〕
山楼翠槛。此夜秋心随笛远。
江瘴黄茅。何处滩声到枕高。
离人悽断。添个哀猿兼冷雁。
月意朦胧。也在愁中与梦中。
在青翠的楼阁旁,夜晚的秋意随着笛声飘远。
江边的瘴气弥漫,哪里能听到滩涂的声音传到我的枕边?
离别之人悲痛断肠,悲哀的猿声和冷冽的雁叫更添伤感。
月光朦胧,也在愁苦中伴我入梦。
易顺鼎(约1660-约1730),清代诗人,字云甫,号岐山,江苏人。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情感细腻,作品中常常蕴含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减兰》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期,诗人通过描写秋夜的情景,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的情感体验。
《减兰》通过精致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易顺鼎对秋夜特有的感受。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山楼,笛声悠扬,给人以宁静的氛围,但随着诗句的深入,情感却逐渐变得沉重。山楼的宁静与笛声的远去,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秋夜的凉意亦渗透着思念之情。
“江瘴黄茅”一句,描绘了江边湿气弥漫的景象,带出一种压抑的气氛,暗示离别所带来的忧伤。而“何处滩声到枕高”的疑问,更是加深了孤独感,似乎在追寻那遥不可及的声音,象征着对过往的追忆与向往。
“离人悽断”一句,直接表达了对离别之人的思念之苦,结合“哀猿兼冷雁”,更是让人感受到那种深切的悲伤与无奈,猿声与雁叫仿佛在诉说着诗人的心声。
最后一句“月意朦胧”,在月光的笼罩下,诗人似乎更易陷入梦中,梦与现实的交织,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愁苦。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相得益彰,展现了清代诗人对秋夜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的情感表达。
《减兰》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切思念与内心的愁苦。诗中的自然景象与情感交织,构成了一幅愁苦而美丽的画面,展现了人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复杂理解。
诗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夜晚?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何处滩声到枕高”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D. 安宁
诗中的“离人”指的是?
A. 亲人
B. 爱人
C. 朋友
D. 不明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