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40: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40:43
水穷山路转,雨断塞云回。
冉冉行人至,荒荒落日催。
百年消着屐,万事付衔杯。
不识昆明底,何人见劫灰。
水流尽了,山路转了个弯;雨停了,云在边塞隐隐回旋。
行人缓缓而至,落日渐渐催促着他回家。
一生消磨在鞋底上,所有的事都随酒杯而去。
不知道昆明的底细,何人能见那劫后的灰烬?
作者介绍:程本立,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风景,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一个寂静的山中时刻,作者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抒发自身的感慨。明朝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可能在此背景下思考人生的意义与虚无。
这首诗从景入情,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显荒凉的山中场景。首句“水穷山路转”便设下了诗的基调,水的尽头和山路的转折引发出一种孤寂的情感。诗人在雨停云归的时刻,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同时也体验到人生的无常与孤独。
“冉冉行人至,荒荒落日催”,行人的缓缓而至与落日的催促形成对比,似乎在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急迫。接下来的“百年消着屐,万事付衔杯”,则将人生的消逝与酒杯中的欢愉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放弃。
最后两句“不识昆明底,何人见劫灰”更是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昆明作为理想中的地方,代表着美好与希望,而劫灰则象征着破灭与失去,诗人感到一种无力感,似乎在问,谁能真正看清这一切,理解人生的真谛?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隐喻了人生的无常与追寻的艰辛,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旨在于探讨人生的无常与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美好理想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时代的?
诗中的“昆明”象征什么?
“冉冉”这个词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程本立的这首诗与王之涣的《登高》进行对比。两首诗均描绘了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孤独与思考,但程本立更侧重于人生的无常与对理想的追求,而王之涣则更强调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哲理。
通过以上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程本立的《明发昆阳自此入山四望空寂情甚无赖因以自遣》,并体会到其蕴含的哲理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