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明发昆阳自此入山四望空寂情甚无赖因以自遣》

时间: 2025-04-27 00:40:43

诗句

水穷山路转,雨断塞云回。

冉冉行人至,荒荒落日催。

百年消着屐,万事付衔杯。

不识昆明底,何人见劫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40:43

原文展示:

水穷山路转,雨断塞云回。
冉冉行人至,荒荒落日催。
百年消着屐,万事付衔杯。
不识昆明底,何人见劫灰。

白话文翻译:

水流尽了,山路转了个弯;雨停了,云在边塞隐隐回旋。
行人缓缓而至,落日渐渐催促着他回家。
一生消磨在鞋底上,所有的事都随酒杯而去。
不知道昆明的底细,何人能见那劫后的灰烬?

注释:

  • 水穷:水流尽头;表示行至尽头。
  • 山路转:山间小路因水流尽而转折。
  • 雨断:雨停了。
  • 塞云:边塞的云。
  • 冉冉:缓慢的样子。
  • 荒荒:形容荒凉的样子。
  • 消着屐:一生的经历慢慢在鞋底上磨灭。
  • 付衔杯:万事都随酒杯而去,隐喻人生的无常。
  • 昆明:古代昆明是一个重要的地名,这里指代遥不可及的理想之地。
  • 劫灰:战乱后的残骸,象征着破灭和失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程本立,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风景,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一个寂静的山中时刻,作者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抒发自身的感慨。明朝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可能在此背景下思考人生的意义与虚无。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景入情,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显荒凉的山中场景。首句“水穷山路转”便设下了诗的基调,水的尽头和山路的转折引发出一种孤寂的情感。诗人在雨停云归的时刻,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同时也体验到人生的无常与孤独。

“冉冉行人至,荒荒落日催”,行人的缓缓而至与落日的催促形成对比,似乎在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急迫。接下来的“百年消着屐,万事付衔杯”,则将人生的消逝与酒杯中的欢愉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放弃。

最后两句“不识昆明底,何人见劫灰”更是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昆明作为理想中的地方,代表着美好与希望,而劫灰则象征着破灭与失去,诗人感到一种无力感,似乎在问,谁能真正看清这一切,理解人生的真谛?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隐喻了人生的无常与追寻的艰辛,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水穷山路转:水流尽了,山路转折,形成了孤独的环境。
  2. 雨断塞云回:雨停了,云在边塞回旋,给人以无边的宁静。
  3. 冉冉行人至:行人缓缓而至,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
  4. 荒荒落日催:落日的荒凉催促着行人,暗示生命的短暂。
  5. 百年消着屐:百年如梦,所有的经历都在鞋底上磨灭。
  6. 万事付衔杯:人生的种种都随酒杯而去,暗含人生的无常。
  7. 不识昆明底:对理想的追求却不知其所在。
  8. 何人见劫灰:谁能真正看见那战后的残骸,令人深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消着屐”与“衔杯”,表现生命的流逝与无常。
  • 对仗:如“水穷山路转,雨断塞云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落日拟人化,表现出催促的效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旨在于探讨人生的无常与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美好理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无尽。
  • :代表着人生的坎坷与崎岖。
  • :暗示人生中的困难与阻碍。
  • 行人:象征着我们每个人在生命旅途中孤独的追寻。
  • 落日:象征着生命的结束与无常。
  • 昆明: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与人生的归宿。
  • 劫灰:象征着战争带来的毁灭与失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时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的“昆明”象征什么?

    • A. 现实
    • B. 理想
    • C. 灾难
    • D. 无奈
  3. “冉冉”这个词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急迫
    • B. 缓慢
    • C. 忧愁
    • D. 暴烈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问答》陶渊明

诗词对比: 可以将程本立的这首诗与王之涣的《登高》进行对比。两首诗均描绘了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孤独与思考,但程本立更侧重于人生的无常与对理想的追求,而王之涣则更强调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哲理。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
  • 《中国古代文学史》

通过以上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程本立的《明发昆阳自此入山四望空寂情甚无赖因以自遣》,并体会到其蕴含的哲理与情感。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暗香 晚登燕子矶,寄蘋湘、漱泉 暗香 暗香 半农诵示苏龛和石帚之作,再踵其韵 暗香 秋宵倚阑,月华如水,记去年留滞江上,莲史饯我于托鹃水榭,正此日也。伤离念远,不能无言 暗香 去鹤 暗香 白石韵。五月二日作 暗香 岁晚江空,微闻红儿消息,感忆白石垂虹载雪故事,和其二曲,寄声湖上。 暗香 琴调相思引 前题 琴调相思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徽命 疋字旁的字 开国元勋 糹字旁的字 诎容 青簟 力字旁的字 迭床架屋 湫室 焚如 閠字旁的字 溪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警的成语 负任蒙劳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匸字旁的字 仰事俯育 挨开头的成语 说是弄非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