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2:22: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22:27
烟霞洞口,正摩挲残石,又逢焦尾。一队红泥香印小,细辨婵娟名字。几度沧桑,几经劫火,英气留碑史。蔫然一笑,似渠粲者谁是。薢茩西子湖边,太真娇绝,慧悟令公喜。金粉六朝余古艳,分付美人名士。波磔凝烟,须眉映月,照眼清如水。麝煤渍处,他年重认题记。
在烟霞洞口,我轻轻抚摸着残石,正好遇见那焦尾(焦尾是指一位音乐家)。一队用红泥做的小香印,细细辨认着其中的婵娟名字。经历了多少沧桑,几经劫火,英雄的气概仍然留在碑石上。看着这一切,我微微一笑,谁能和她相媲美呢?在西子湖边,薢茩(指一种植物)和太真(王嫱)都是绝代佳人,令公(指李白)也对此感到高兴。六朝的金粉依稀带着古代的艳丽,传递着美人和名士的故事。湖面波纹如烟,眉目映月,清澈如水,令人陶醉。在麝煤渍的地方,未来的某年,我会再认得这个题记。
傅熊湘,清代诗人,生于文人世家,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山水与人物,风格清新脱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诗写于清代,是傅熊湘在游览烟霞洞时所作,旨在通过对残石的抚摸与对美人名字的细致辨认,唤起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美的感悟。
这首诗从开头的“烟霞洞口”到结尾的“他年重认题记”,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场景。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将人文情怀融入其中,展示了对历史人物和美的怀念与赞美。诗中提到的“焦尾”和“婵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文化的深度和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美的独特见解。诗中“几度沧桑,几经劫火”一句,表达了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无情,但作者在“英气留碑史”中强调了英雄气概的永恒。这种对比让整首诗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西子湖边”和“金粉六朝”,则进一步将视角从自然延伸到历史与文化,展现了古代美人的风采,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珍视。最后一句“麝煤渍处,他年重认题记”更是抒发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回忆的渴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整首诗的主题集中在对美的追寻与历史的反思。通过对残石与古人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与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文化的底蕴。
“烟霞洞口”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山顶
B. 洞口
C. 湖边
D. 城市
“几度沧桑,几经劫火”表达了什么?
A. 历史的变迁
B. 美丽的风景
C. 人物的故事
D. 音乐的回忆
诗中提到的“西子湖边”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的美
B. 古代的美人
C. 历史的记忆
D. 所有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