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谒陵》

时间: 2025-07-12 11:38:21

诗句

面辞丹陛谒皇陵,十里桥前尽却乘。

国祚万年绵大统,鼎湖千载忆遐升。

更催玉漏犹残滴,班列丹霄最上层。

祀事已终归去急,拟陈哀颂愧非能。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11:38:21

原文展示:

面辞丹陛谒皇陵,
十里桥前尽却乘。
国祚万年绵大统,
鼎湖千载忆遐升。
更催玉漏犹残滴,
班列丹霄最上层。
祀事已终归去急,
拟陈哀颂愧非能。

白话文翻译:

我面向红色的大殿,前往皇帝的陵墓,
十里长桥之上,车马已然停尽。
希望国家的皇位能绵延万年,
在鼎湖的千年历史中,回忆起古代的辉煌。
更催促着时间的流逝,滴水仍在缓缓落下,
在高高的天上,神灵的班列最为显赫。
祭祀的仪式已然结束,我急于回去,
想表达哀悼,但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注释:

  • 丹陛:指的是皇帝的殿堂,象征着权力的象征。
  • :拜访、参拜,表示尊敬。
  • 国祚:国家的基业、统治。
  • 鼎湖:指的是有名的地方,也象征着历史的积淀。
  • 玉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器,象征时间的流逝。
  • 班列:指神灵的队列,表示尊贵的地位。
  • 哀颂:哀悼的颂词,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显是明代的一位诗人,活跃于明中期。他的诗风清新,擅长表现自然景物及人生哲理,常以抒情见长。其作品多表达对国家和历史的深切思考。

创作背景:
《谒陵》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大一统时期,诗人通过参拜皇陵表达对国家的期望和对历史的感怀。这首诗既是对先帝的追思,也是对国家未来的期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历史和权力的关注。

诗歌鉴赏:

《谒陵》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古诗。诗人通过面辞丹陛,象征着对皇权的敬仰,表现出一种对国家和历史深沉的敬意。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上自然而流畅。开头两句描绘了拜谒场景,既有对历史的追溯,也有对现实的思考。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寄托了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期望,展现出对历史的自豪。

后两句则转向内心的感受,表露出诗人在祭祀仪式后急于归去的心态,表达了尽管有哀悼之意,但却感到无能为力的无奈。整首诗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启发与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描绘了诗人到达皇陵的情景,表现出一种庄重和庄严。
  • 第三、四句则表达了对国家的美好祝愿和对历史的追忆。
  • 第五、六句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神灵的高贵,反映了对生命短暂的感叹。
  • 第七、八句表达了对祭祀结束的急切与内心的无奈,体现了人对历史的敬仰与自我价值的反思。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比喻,如“玉漏”暗示时间的流逝。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如“国祚万年,鼎湖千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的期许与对历史的追溯,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丹陛:象征皇权与尊贵。
  • 皇陵:代表历史与权力的终结。
  • 玉漏:象征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 班列:寓意神圣与超然的存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谒陵》的作者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玉漏”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时间
    C. 权力
    D. 自然

  3. 诗人对国家的期望是什么?
    A. 希望国家灭亡
    B. 希望国家长治久安
    C. 希望国家更换统治者
    D. 希望国家发展经济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谒陵》与李白的《庐山谣》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历史与自然的追忆与感慨。但《庐山谣》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而《谒陵》则侧重于对历史与权力的沉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萧显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重到惠山 宿瓜州 建元寺(一作和郭郧寒食) 州中小饮便别牛相 和晋公三首 莺莺歌(一作东飞伯劳西飞燕歌,为莺莺作) 拜三川守 到宣武三十韵 拜宣武军节度使 赠韦金吾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彝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至字旁的字 人字头的字 声交 依违两端 心术不端 己字旁的字 颂僖 包含颓的词语有哪些 闭壁清野 长嘘短气 伏尸流血 邑字旁的字 白往黑归 单人旁的字 同窗故友 大败涂地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