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21:1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21:19:15
面辞丹陛谒皇陵,
十里桥前尽却乘。
国祚万年绵大统,
鼎湖千载忆遐升。
更催玉漏犹残滴,
班列丹霄最上层。
祀事已终归去急,
拟陈哀颂愧非能。
我面向红色的大殿,前往皇帝的陵墓,
十里长桥之上,车马已然停尽。
希望国家的皇位能绵延万年,
在鼎湖的千年历史中,回忆起古代的辉煌。
更催促着时间的流逝,滴水仍在缓缓落下,
在高高的天上,神灵的班列最为显赫。
祭祀的仪式已然结束,我急于回去,
想表达哀悼,但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作者介绍:
萧显是明代的一位诗人,活跃于明中期。他的诗风清新,擅长表现自然景物及人生哲理,常以抒情见长。其作品多表达对国家和历史的深切思考。
创作背景:
《谒陵》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大一统时期,诗人通过参拜皇陵表达对国家的期望和对历史的感怀。这首诗既是对先帝的追思,也是对国家未来的期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历史和权力的关注。
《谒陵》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古诗。诗人通过面辞丹陛,象征着对皇权的敬仰,表现出一种对国家和历史深沉的敬意。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上自然而流畅。开头两句描绘了拜谒场景,既有对历史的追溯,也有对现实的思考。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寄托了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期望,展现出对历史的自豪。
后两句则转向内心的感受,表露出诗人在祭祀仪式后急于归去的心态,表达了尽管有哀悼之意,但却感到无能为力的无奈。整首诗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启发与感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的期许与对历史的追溯,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谒陵》的作者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诗中提到的“玉漏”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时间
C. 权力
D. 自然
诗人对国家的期望是什么?
A. 希望国家灭亡
B. 希望国家长治久安
C. 希望国家更换统治者
D. 希望国家发展经济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谒陵》与李白的《庐山谣》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历史与自然的追忆与感慨。但《庐山谣》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而《谒陵》则侧重于对历史与权力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