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6:5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6:50:32
忆昔开元王盛时,海陵官漕米流脂。
可男老不识兵器,九牧长途不拾遗。
宫中君明臣告老,天下夫和妇循道。
蛮夷玉帛涉海来,海平远接三山岛。
仁人为邦未百年,民间斗米七千钱。
海陵官漕忽中沮,大舶灭没鱼龙渊。
潢池弄兵本赤子,渤海老臣能料理。
如何嫉作豺虎丛,岛国称孤奸万死。
花卿猛将乱国章,太阿倒持不可当。
君不见木兰杀贼谢天子,赏功岂愿尚书郎。
回想开元时期,王朝盛世,海陵的官府运送的米粮如流脂般丰盈。
可惜的是,男子老了却不识兵器,九牧之地长途跋涉却无人捡拾丢失的东西。
宫中有明君,臣子们纷纷告老,天下的夫妇和睦相处,遵循道义。
蛮夷的玉帛从海上而来,海面平坦,远远接连着三山岛。
仁人治国不过百年,民间却斗米七千钱。
海陵的官漕突然遭遇沮丧,大船在鱼龙渊中沉没。
潢池玩弄兵器的,还是赤子之心,渤海的老臣能够处理事务。
为何会有像豺虎般的仇恨,岛国却称孤,奸诈至死。
花卿的猛将令国家动乱,太阿剑倒持,难以抵挡。
你难道没有看到木兰杀贼为天子,获得的赏功却不想当尚书郎?
杨维桢,元代诗人,字德辉,号天池,福建人。以其诗歌清新脱俗、关心时事而著称。作品多关注社会民生,抒发个人情感。
《忆昔》写于元代,正值元朝统治下的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回忆盛世开元的繁荣与对比,表达对国家衰败的感慨和对民生困苦的关切。
《忆昔》通过对开元盛世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诗中描绘了一个繁荣的社会,青壮年与老年人各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谐的家庭关系,外族的和平交流以及仁者治国的理想。然而,随着对比的加深,诗人转向现实,揭示了当时人民的困苦,尤其是物价的飞涨,民生的艰难,描绘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
在诗中,诗人用历史的长河作为背景,既有对往昔盛世的怀念,也有对现状的无奈与忧虑。尤其是提到“海陵官漕忽中沮,大舶灭没鱼龙渊”,以此来反映出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的现实。最后,诗人以花木兰的故事结尾,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期盼,渴望有更多的英雄能为国家出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中提到的盛世时期是哪个朝代?
诗中“斗米七千钱”反映了什么现象?
诗中提到的“木兰”是指哪个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