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00: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00:16
青溪女儿爱罗裙,
提筐陌上踏春云。
蚕饥日暮思归去,不敢回头看使君。
青溪边的姑娘喜欢穿着轻盈的罗裙,
她提着筐子在小路上踏着春天的云彩。
傍晚时分,蚕儿饥饿,她思念着归家,不敢回头去看那位公子。
该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蚕饥”这一意象,暗示了对家庭和温暖的眷恋。古代养蚕是重要的农业活动,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归属感的渴望。
沈天孙,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物诗。其作品通常充满了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感。
《采桑曲》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经济发展,农耕文化繁荣。诗中女儿在春天的田野中采桑,反映了当时农妇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向往。
《采桑曲》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青溪边的春天景象,诗中女儿的形象既清新又充满朝气。细腻的罗裙在春风中轻盈摇曳,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使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美。提筐的动作不仅是对春天的享受,也是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蚕饥日暮”的意象,带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反映了女儿对归家的渴望。这里的“使君”指的是一位公子,暗示了她与社会地位差异所带来的无奈与压抑。这种情感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在欢快的春天气氛中,夹杂了一丝思乡与无奈,丰富了情感层次。
整首诗通过姑娘的春日采桑活动,反映了年轻人的活力与对生命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家的思念和对社会地位差距的无奈,构建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基调。
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图景,同时又隐含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反思。
诗中“青溪女儿”指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蚕饥日暮”中的“蚕”象征着什么?
诗中提到的“使君”指的是:
沈天孙的《采桑曲》与李白的《庐山谣》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前者更注重田园生活的细腻,而后者则强调壮丽的山水之美。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自然的不同理解与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