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41: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1:41:25
五十无闻将六十,不才孤负宠恩深。惟应一片清秋月,解照平生报主心。
年过五十却无声名,快到六十却仍然无才,孤单一人辜负了主人的深厚恩情。惟愿那皎洁的秋月,能明亮照耀我一生对主人的报答之心。
此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秋月”常常在古代诗词中用来象征孤独与思念,表达诗人对理想和报答的追求。
杨士奇,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因其卓越的才华和清白的品德而受到尊重。他在明成祖朱棣时期任职,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事务。
此诗写于杨士奇晚年,当时他对自己的成就感到不满,对未能报答主人的恩情充满愧疚。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非所秋夕寄示康甥 其二》是一首表达深厚情感的诗作,诗人用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自己内心的挣扎与反思。开头两句“无闻将六十”表露了诗人对自己年华流逝的无奈与焦虑,年过五十却没有成就,似乎将来也不太可能有所改变,这种自我否定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然而,接下来的“惟应一片清秋月”则转向了一种希望与追求,清秋月象征着明亮与清澈,代表着诗人内心那份对主人的感恩之情。此处使用了“照”字,强调了希望借助月光来照亮自己一生的报恩之心,表现了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
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不失温暖的希望,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深厚的情感基调。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对自身成就的反思与对主人的感恩,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
杨士奇在五十岁时感到怎样?
“清秋月”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人对主人的态度是?
以上内容对于《非所秋夕寄示康甥 其二》的理解与学习提供了全面的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古典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