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05:31: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05:31:17
老南少北谚非狂,才出边关便觉凉。
行客有钱空在手,牧童指酒竟无乡。
萧萧征马惊人路,瑟瑟阴风古战场。
始信当年慈母训,临行切切著棉装。
这句谚语虽然看似夸张,但南北差异的确存在,刚出边疆就感到寒冷。
旅人手里有钱,却无法买到酒,牧童只指着酒,却不知归属何方。
哀哀的征马在路上惊动了行人,阴冷的风在古老的战场上呼啸。
此时才真正相信母亲当年的教诲,临行前要多穿些棉衣。
张秉衡(1850-1920),字子华,号一山,近代诗人,生于江苏,曾任教职、官职。他的诗风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沉郁之作,常以边塞题材著称。
《出塞》创作于时代动荡的背景下,诗人可能受到战争和边境生活的影响,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出塞》是一首描写边塞生活的诗,诗人通过对南北气候差异的描写,引出旅人离家后的孤独和寒冷感。诗中“行客有钱空在手,牧童指酒竟无乡”反映了旅人的无奈,虽然手中有钱,但却无法找到归属感和慰藉。而“萧萧征马惊人路,瑟瑟阴风古战场”则以征马和阴风的意象,抒发了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历史的沉思。最后两句回归到母亲的教诲,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和现实生活的无奈,使整首诗在情感上形成了闭环,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认知。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母爱的感悟,展现了旅人在异乡的孤独和无助,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气候差异是指哪个地方?
旅人为什么感到无奈?
“瑟瑟阴风”主要表现了什么情绪?
比较张秉衡的《出塞》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边塞的景象,但《出塞》更多关注个人情感和无奈,而《登鹳雀楼》则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豪迈的情绪。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更为沉郁,后者则显得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