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2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29:44
移家湖上作
作者: 王懋明〔明代〕
夙昔厌喧扰,湖堧聊聚庐。
五柳阴到门,客子携家初。
欢言治隐计,织屦兼艺蔬。
妻孥哂荒陋,而我良自舒。
鱼鸟适幽性,水竹澄贫居。
开帘峰翠繁,停舟潭月虚。
心与胜概遇,迹将城府疏。
养生黄精饭,销忧老氏书。
了悟损益理,何须儋石储。
食力愧伯鸾,攻文匪相如。
所长惟达命,天地宁穷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喧嚣生活的厌倦,选择在湖边安居的心境。作者描绘了湖边的生活环境,种植五柳树,享受家庭生活的宁静。与家人一起讨论隐居的计划,忙于织鞋和种菜。尽管妻子对这种简陋的生活有所不满,作者却感到十分舒适。鱼鸟在幽静的环境中自由自在,水竹旁的贫居更显得清澈。打开窗帘,山峰翠绿繁茂,停船于潭边,月光虚幻。心中所思所想与美好景致相遇,过去的世俗纷扰渐渐远去。饮食养生以黄精为主,消除忧愁靠读《老子》。明了损益的道理,不必贪求财富。即使劳作的能力不如伯鸾,文采也比不上相如。最终所求的只是顺应命运,天地之间并不拘限于我。
作者介绍:王懋明,明代诗人,字子明,号静庵,擅长诗歌和散文,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常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作者选择隐居于湖畔的时期,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远离官场的喧嚣,追求内心的安宁。
《移家湖上作》是一首反映隐居生活的诗,诗人以湖边的自然环境为背景,展现了他渴望宁静生活的心境。从“夙昔厌喧扰”开篇,直白地说明了他对繁华喧嚣的厌倦,接着通过描绘家庭生活的细节,展现出一种理想的隐居状态。诗中“欢言治隐计”体现出家庭成员间的和谐与互助,显示出诗人对家庭生活的珍视。
在意象方面,诗中的“鱼鸟适幽性”、“水竹澄贫居”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隐居环境,鱼鸟自由翱翔,水竹清澈,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后面的“开帘峰翠繁,停舟潭月虚”则进一步渲染了湖畔的自然美景,灵动而富有诗意。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表现出一种豁达和洒脱。诗人在享受自然宁静的同时,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有着清醒的认识,最终归结于“所长惟达命,天地宁穷予”,表达了对命运的顺应与对生活的淡泊。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出自然的美和内心的宁静,同时也通过对比展现了隐居生活的不同于世俗生活的境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展现了作者洒脱的人生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夙昔厌喧扰”意思是:
A. 从早年开始厌倦喧闹
B. 喜欢热闹
C. 对生活满意
D. 习惯于繁华
“鱼鸟适幽性”中“幽性”指的是:
A. 哭泣
B. 自由
C. 隐秘
D. 忍耐
诗人认为“何须儋石储”的意思是:
A. 要求很多财富
B. 不必贪求财富
C. 需要储存粮食
D. 努力工作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王懋明的《移家湖上作》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隐居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加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而王懋明则更多地展现了对世俗的反思与淡泊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