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泊舟大同山溪间诸生闻之有挟册来寻者》

时间: 2025-08-06 07:31:15

诗句

扁舟经月住林隈,谢得黄莺日日来。

兼有清泉堪洗耳,更多修竹好衔杯。

诸生涉水携诗卷,童子和云扫石苔。

独奈华峰隔烟雾,时劳策杖上崔嵬。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6 07:31:15

原文展示

扁舟经月住林隈,
谢得黄莺日日来。
兼有清泉堪洗耳,
更多修竹好衔杯。
诸生涉水携诗卷,
童子和云扫石苔。
独奈华峰隔烟雾,
时劳策杖上崔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大同山溪边的生活情景。他的扁舟停泊在林隈中,已经有一个多月,恰好迎来了黄莺的鸣叫,伴随着每天的到来。溪水清澈,可以用来洗耳,旁边的修竹更是适合用来饮酒。许多学子涉水而来,携带着诗卷,少年们则和着云彩在石头上扫拭着苔藓。然而,华峰却被烟雾遮挡,让人感到遗憾,时不时需要借助手杖缓步攀登到高处。

注释

  • 扁舟:小船,常用于水上漂流;此处指作者的舟。
  • 林隈:林中隐秘的地方,表示诗人隐居之所。
  • 谢得:感谢得到了;“谢”有感谢之意。
  • 兼有:还有;“兼”表示并存、同时具备。
  • :耳朵;这里指的是听觉。
  • 衔杯:喝酒;“衔”即含着、搬运的意思。
  • 诸生:众多学子,指前来探访的学生。
  • 童子:年轻的男孩,指在溪边玩耍的孩子。
  • 扫石苔:清扫石头上的苔藓,表示对自然环境的细腻关注。
  • 华峰:指华美的山峰。
  • 崔嵬:巍峨、高耸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守仁(公元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及诗人。他是“心学”的创始人之一,推崇心中之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王守仁隐居于大同山的时期,反映了他在自然中求得内心平静的心境,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诗友和学生的欢迎。

诗歌鉴赏

《泊舟大同山溪间诸生闻之有挟册来寻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宁静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诗人以“扁舟经月住林隈”引入,展现了他在山溪边的隐居生活,营造出一种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氛围。黄莺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活力,诗人感到无比欣喜,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清泉和修竹的描写,表现出自然的纯净与诗人对饮酒作诗的乐趣。尤其是“兼有清泉堪洗耳,更多修竹好衔杯”,将清泉和竹林的意象结合,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诸生涉水携诗卷”则转向对友人的欢迎,诗人不仅享受自然的美好,也乐于与众生分享这一切。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诗人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谊,体现了他乐于教导和传授知识的愿望。

然而,最后一句“独奈华峰隔烟雾,时劳策杖上崔嵬”则带有一丝无奈。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诗人也感受到山峰的遥不可及,暗示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现实的隔阂。这种情感的转换,增强了整首诗的深度,使得诗歌不仅停留在表面的美丽上,更引发人对生命、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扁舟经月住林隈:诗人以小舟为栖息之地,隐居于林间,暗示他远离尘嚣。
  2. 谢得黄莺日日来:感激黄莺的到来,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 兼有清泉堪洗耳:溪水清澈,给诗人带来耳边的清新之音。
  4. 更多修竹好衔杯:修竹不仅美观,更是诗人饮酒的良伴。
  5. 诸生涉水携诗卷:众多学子前来,携带诗卷,暗示文化氛围浓厚。
  6. 童子和云扫石苔:少年嬉戏,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7. 独奈华峰隔烟雾:华峰被云雾遮挡,感到距离与理想的遥远。
  8. 时劳策杖上崔嵬:时常需要借助手杖攀登,象征追求理想的艰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黄莺、清泉、修竹与诗人的生活情境结合,形成生动的画面。
  • 拟人:黄莺的到来和溪水的清澈,使自然具有生命的气息。
  • 对仗:如“诸生涉水携诗卷,童子和云扫石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隐居生活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欢迎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诗人展现出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蕴含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扁舟:象征自由与隐居。
  • 黄莺:生命与自然的活力。
  • 清泉:清新、纯净的自然。
  • 修竹:高雅、坚韧的品格。
  • 华峰:理想与追求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莺”象征着什么? A. 友谊
    B. 自然的美好
    C. 生活的困惑

  2. “诸生涉水携诗卷”中的“诸生”指的是谁? A. 同龄人
    B. 学生
    C. 家人

  3. 诗人在诗中感到无奈的原因是什么? A. 孤独
    B.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C. 自然环境的恶劣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王守仁的《泊舟大同山溪间诸生闻之有挟册来寻者》与李白的《庐山谣》均描绘了山水与隐居的情景,但王守仁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李白则表现出对壮丽山河的豪情。在意象的使用上,王守仁关注细腻的日常生活,李白则更注重抒发胸怀壮志的情感。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渔家傲 三老堂 西城宴集元佑七年三月上已日诏赐馆阁官花酒 陈用之学士挽词 如梦令·楼外残阳红满 满庭芳·北苑研膏 答龚深之 如梦令 其四 流觞亭并次韵二首 喜雨得城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风结尾的成语 椿庭萱堂 屴崱 大字旁的字 弋字旁的字 支分节解 用短 破釜沉船 忽结尾的成语 笔削褒贬 黽字旁的字 天旋地转 黯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好离好散 力字旁的字 干字旁的字 高枝儿 软骨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