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5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59:37
龙眼 其一
作者: 王象晋 〔明代〕
来从炎徼登雕俎,满架芳馨总莫逾。
崖蜜纵甘终带酢,江瑶虽美未全瑜。
骚人赋就芳名远,汉帝移来贝叶敷。
较烈侧生应不忝,何缘唤作荔枝奴。
这首诗描绘了龙眼的美味和它的名声。诗人从炎热的地方来到这里,看到架子上满是香甜的龙眼,令人陶醉。虽然崖蜜(蜂蜜)很甜,但总是带着酸味;江瑶(美玉)虽然美丽,却不如真正的美玉(瑜)。骚人(诗人)们赋诗称赞龙眼,使它的名声远播;汉朝的皇帝曾经把贝叶(龙眼的别名)引入这里,铺陈开来。龙眼的生长较其他果实更为旺盛,应该不至于被忽视,然而为何却被称作“荔枝奴”呢?
作者介绍:王象晋,明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闻名,擅长描写自然和人情,诗作多有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正值龙眼的盛产季节。诗人借龙眼的美味,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王象晋的《龙眼 其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龙眼这一天然美味的独特魅力。诗的开头即通过“炎徼”引入炎热的夏季,营造出一种热情洋溢的氛围,暗示龙眼的成熟与丰收。接着,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崖蜜与龙眼、江瑶与美玉进行比较,强调龙眼的独特风味和价值。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龙眼的甘甜可口,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受力。
进一步来看,诗中提到的“骚人赋就芳名远”,让我们看到龙眼不仅是一种美味,它的名声也因诗人的赞美而远播,体现了文化与自然的交融。而“汉帝移来贝叶敷”则是对历史的追溯,说明龙眼的引入与普及是有历史渊源的,增加了诗的深度与厚度。
最后一句“何缘唤作荔枝奴”,带有一丝调侃与无奈,似乎在感叹龙眼虽美,却常常被荔枝所掩盖,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不公正看待。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龙眼的魅力,也折射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情世故的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龙眼的美味与独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视与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炎徼”指的是哪个季节的天气?
A. 冬季
B. 春季
C. 夏季
D. 秋季
在诗中,龙眼被赋予了什么样的地位?
A. 高贵
B. 平凡
C. 低贱
D. 神秘
“汉帝移来贝叶敷”中的“贝叶”指的是什么?
A. 荔枝
B. 龙眼
C. 蜂蜜
D. 美玉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的《荔枝》同样描写了荔枝的美味,通过豪放的笔调与王象晋的细腻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强调了荔枝的珍贵,而后者则通过龙眼的描写,反映出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