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10:5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10:57:01
戎马东防后,寒川落木时。
镝鸣惊雉兔,霜重湿旌旗。
梦里江湖隔,行间鬓发知。
不应询此地,亦唤作峨眉。
在戎马东征之后,寒冷的河流中落木纷飞。
箭声惊起了野雉和兔子,霜重得湿透了旌旗。
梦中江湖相隔,行走之间白发知晓。
不必询问此地,这里也称作峨眉。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峨眉”不仅是地名,还有文化象征,常用来指代高洁的品格和美丽的景色,诗中提到峨眉山,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和思考。
作者介绍:
张佳胤,明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诗风多以抒情和写景为主,作品常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感慨。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战乱时期,诗人通过描述战争后的宁静与思索,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家乡的思念。
《峨眉山营作》是张佳胤在战争后写下的抒情诗,整首诗融合了战争的残酷与自然的静谧,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的深刻思考。首句“戎马东防后”直接点明了背景,战争的余波犹在,接着“寒川落木时”用寒冷的河流和落木的意象,描绘出一种萧瑟的景象,令人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悲凉。随后“镝鸣惊雉兔”则通过生动的画面,将战争的影响扩展到自然界,甚至连小动物也因箭声而惊慌。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梦里江湖隔”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梦中的江湖与现实的隔绝,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最后一句“不应询此地,亦唤作峨眉”则是对峨眉山的情感寄托,诗人在此地却无法真正归属,仿佛在呼唤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归属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战争的反思,也有对家乡的眷恋,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战争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期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戎马”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峨眉”象征什么?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对战争的感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