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8 18:1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8 18:19:38
金缕曲 竹影
作者: 刘琬怀 〔清代〕
曲径停云黑。绕栏前几竿依约,助人凄切。裁得鹅溪三尺绢,难仿此中孤洁。又移上半庭明月。只合天寒来薄袖,倚西风弄翠摇晴碧。比清瘦,夜深立。凌虚自写凌霜节。展潇湘画图一幅,参差圆活。中有闲愁题不尽,点滴英皇啼血。都分付萧萧瑟瑟。莫道梅花枝干好,总输它怀抱亭亭直。尘不染,独幽绝。
小路的尽头,云彩聚集得很黑。绕过栏杆,几根竹子依稀可见,让人感到凄凉。裁剪得如鹅溪那样的三尺绢子,难以模仿这里的孤高与洁净。又把明月移到半庭之上,唯有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薄袖,倚靠着西风摇曳翠绿的竹影,映衬着晴朗的天空。与其说我清瘦,不如说我在深夜中伫立,独自描绘着凌霜的节操。展现出潇湘的画图,层次分明而生动。图中有无尽的闲愁与不尽的哀伤,像英皇的泪水点滴。全都倾诉给那萧瑟的竹影。不要说梅花的枝干多么美丽,终究比不过竹子那亭亭玉立的姿态。它不染尘埃,独自幽静而绝世。
作者介绍:刘琬怀,清代诗人,以其清丽脱俗的诗风著称。刘琬怀的作品常常融入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与理想,具有深邃的哲思。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抒情的高峰时期。诗人在竹影中寻求内心的宁静,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金缕曲 竹影》是一首富有情感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竹影的描绘,展现了内心的孤独与高洁。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曲径”、“明月”、“薄袖”,这些意象不仅描绘出自然景色,也反映出诗人的情感状态。竹子作为主要意象,象征着高洁和不屈的品格,诗人以此表达了对美好品德的向往。
全诗结构紧凑,情感层层递进,前半部分通过描绘环境,营造出清冷凄寂的氛围,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的独白,抒发对竹子的欣赏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诗人在言辞中反复强调竹子的“亭亭直”和“独幽绝”,这不仅是对竹子的赞美,更是对自身人格的追求。
整首诗充满了清新淡雅的气息,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主题,传达出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曲径”指的是什么?
A. 一条直路
B. 一条弯曲的小路
C. 一条宽阔的大道
答案:B
诗中所描绘的竹子象征着什么?
A. 脆弱
B. 坚韧和高洁
C. 美丽
答案:B
下列哪一句不是诗中的内容?
A. 凭栏独立
B. 萧萧竹影
C. 渔舟唱晚
答案:C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金缕曲 竹影》的艺术魅力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