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08:3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08:31:49
《沁园春 寿杜默齐,时至仕,寓吴门僧舍,吾》
——谢应芳〔元代〕
脱屐红尘,移家碧山,娑罗树边。
有两儿冠带,眼前腾踏,诸孙文采,膝下联翩。
石几焚香,冰瓯涤笔,重注羲经得异传。
余无事,但观云默坐,听雨高眠。
龟巢幸与相连。
饮湖水清如饮菊泉。
问绛人甲子,今逾四百,皇家钟乳,何用三千。
银艾忘情,玉枝无憾,一味清闲足引年。
升平也,看天恩赐帛,雪发垂肩。
抛掉鞋子走出红尘,迁居到碧山的娑罗树下。
有两个孩子穿着冠带,眼前腾跃,孙辈们文采斐然,
在膝下缠绕。石桌上焚香,冰冷的酒杯洗笔,
又一次重新注入《羲经》的不同解读。
我无事可做,只是默默观云,听着雨声高眠。
龟巢与我幸好相连。
饮湖水清澈如饮菊花泉。
问那红衣人今已逾四百年,
皇家钟乳何需三千年。
忘却情感的银艾,毫无遗憾的玉枝,
一味的闲适足以引领年华。
安宁的年代,看天恩赐的锦帛,
白发垂肩。
谢应芳,元代诗人,以其诗作风格独特而著称,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他的作品多描绘隐逸生活,情感细腻,充满哲理。
这首诗作于谢应芳隐居的时期,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感悟。诗中描绘的生活场景与自然景观,展示了他对宁静生活的珍惜。
这首《沁园春》透过清新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家族的珍视。开头的“脱屐红尘,移家碧山”,传达了诗人对世俗喧嚣的逃避和对山水田园的渴望。娑罗树边的家居生活,“有两儿冠带,眼前腾踏”,不仅描绘了家庭的幸福,也表达了对下一代的期望。
诗中,“石几焚香,冰瓯涤笔”的意象,显示了诗人追求高雅、清净的精神追求,而“余无事,但观云默坐,听雨高眠”,则体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最后,诗人以“升平也,看天恩赐帛,雪发垂肩”结束,既是对长寿与安宁的祝愿,也是一种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出一种归隐自然、享受生活的态度,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美的享受。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隐逸生活的理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家庭的珍视和对长寿安宁的向往。通过对宁静生活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一种对人生的从容与淡泊。
诗中提到的“碧山”象征什么?
“余无事,但观云默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诗中提到的“饮湖水清如饮菊泉”是为了表现什么?
《沁园春》和《静夜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多地描绘了家庭生活与隐逸的理想,而后者则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孤独的情感。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但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