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54: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54:01
重谒岩祠晓,山云淡欲收。
门庭森竹柏,俎豆肃春秋。
道际明时重,人知正学求。
疏慵虚典教,俯仰益含羞。
晨曦中再次拜谒文公祠,山间云雾渐渐要散去。
门前庭院中,苍翠的竹子和柏树生机盎然,祭祀的器具整齐肃穆,仿佛在进行春秋的祭典。
在这条通往明理的道路上,正道被重视,世人都在追求真正的学问。
可我却因懒散而感到羞愧,仰望与俯视间,心中更添一份羞愧。
文公指的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因其德行被后世所推崇,文公祠是用来纪念他与传播其思想的地方。诗中提到的“俎豆肃春秋”展示了古代祭祀的庄重场景,同时也反映了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追求。
作者介绍:贺一弘,明代诗人,生于明中期,诗风清新,关注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与人情,表达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作者拜谒文公祠时,表达对文公的崇敬以及对自身学问追求的反思,反映了明代士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及内心的自我审视。
《重谒文公祠》通过简约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文公的敬仰与自身的自省。开篇的“重谒岩祠晓”,在清晨时分再次前来拜谒,蕴含了诗人对文公的敬重与追思。接着描绘了山间云雾的变化,象征着心境的明朗与清晰。门前的竹柏树木过于苍翠,展现出一种生机与传统的延续,而“俎豆肃春秋”的描写则让人感受到古代祭祀的庄重与神圣。
在“道际明时重,人知正学求”中,诗人不仅反映了时代对学问的重视,也暗含了对自身学问追求不足的反思。最后的“疏慵虚典教,俯仰益含羞”更是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古人智慧时的羞愧与无力感,令人深思。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对文公祠的拜访,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也引发了对自身学习与道德修养的反思,展现了明代士人的文化自觉与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主题围绕对文公的敬仰与个人学问追求的自省,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自身不足的深刻反思。
诗词测试:
诗中“重谒岩祠晓”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崇敬 C. 忧伤
“俎豆肃春秋”中的“俎豆”是什么? A. 祭品 B. 书籍 C. 食物
诗人对自身的学问追求有什么感受? A. 满意 B. 羞愧 C. 无所谓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