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6:14: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14:26
丁未初秋月八日,吾今六十六年过。
风云自庆明时遇,岁月堪怜暮景多。
缑岭笙箫怀子晋,恒河津筏念弥陀。
尧天舜日知何有,白石南山浩浩歌。
在丁未年初秋的八月,我如今已过了六十六个春秋。
风云际会自庆明朝的时光,而岁月已经让我感到怜惜,暮年的景象愈加凄凉。
缑岭的笙箫让我怀念起子晋,恒河的渡口让我想着弥陀。
尧天舜日的美好时光又何曾存在?只留下南山白石的浩荡歌声。
作者介绍:王弘诲(约1540-1619),明代诗人,字景华,号白云,生于福建。其诗风清新雅致,常表露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王弘诲六十六岁之际,正值人生的晚年,感慨岁月流转,表达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开篇以“丁未初秋月八日”定位时间,展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六十六年,似乎是人生的一个节点,既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忐忑。接下来的句子中,“风云自庆明时遇”则以历史的视角回顾了个人与时代的交汇,表明作者在历史洪流中的不屈与渺小。
诗中提及的“缑岭笙箫”和“恒河津筏”不仅是地理的描写,更是情感的寄托。缑岭的笙箫声让人想起曾经的文学交往与友谊,而恒河的渡口则引发对宗教信仰的思考,暗示着对人生超脱的渴望。最后两句以“尧天舜日”的历史典故,表达出对美好时代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反思,结尾“白石南山浩浩歌”则展现出一种豪放的气概,似乎在告诉读者,尽管生活有诸多不如意,仍需以乐观的态度面对。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既有对往昔的怀念,又有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哲学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尧天舜日”意味着什么?
诗中的“缑岭笙箫”象征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