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10: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4:10:05
原文展示:
过文登营 戚继光 〔明代〕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茄。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白话文翻译:
缓缓地,两艘船帆越过海角,晨雾轻轻地环绕着野外的家。 谁带来了春天的色彩到这残破的城墙,只有天风送来了短促的号角声。 水退后还留着秦代的石头,潮水来时却不见汉时的木筏。 远远地知道在那些模糊的国家之外,我不敢忘记危险,辜负了这美好的年华。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以抗击倭寇闻名。他的诗歌多反映军事生活和边塞风光,风格雄浑豪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戚继光在巡视文登营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边疆安全的关切和对历史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上航行的景象和边疆的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忧虑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诗中“冉冉双幡度海涯”描绘了船只缓缓前行的景象,而“晓烟低护野人家”则增添了一丝宁静与祥和。然而,“谁将春色来残堞”和“独有天风送短茄”却透露出边疆的荒凉和军事的紧张。最后两句“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更是强调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展现了他的忠诚和担当。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边疆的安全和历史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海上航行和边疆遗迹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忧虑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冉冉双幡度海涯”描绘了什么景象? A. 船只缓缓前行 B. 船只快速前行 C. 船只停泊 D. 船只沉没
“晓烟低护野人家”中的“晓烟”象征着什么? A. 宁静的清晨 B. 紧张的气氛 C. 战争的硝烟 D. 浓雾
“谁将春色来残堞”中的“残堞”象征着什么? A. 边疆的荒凉 B. 城市的繁华 C. 春天的美丽 D. 历史的遗迹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历史的感慨 B. 对国家安全的忧虑 C. 对春天的向往 D. 对战争的恐惧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