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渡钱塘七首 其三》

时间: 2025-05-12 13:53:34

诗句

浊浪东排万里天,平分吴越海云前。

凭谁为乞支机石,坐拥浮槎到日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13:53:34

原文展示

浊浪东排万里天,
平分吴越海云前。
凭谁为乞支机石,
坐拥浮槎到日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波涛汹涌的海面,海浪向东翻滚,直达万里天空。海面上,吴国与越国的界限在云雾中分明可见。谁来求助于那支撑船只的石头呢?我只想坐在浮筏上,飘向那日落的地方。

注释

  • 浊浪:指混浊的海浪。
  • 东排:向东流动,排开。
  • 万里天:形容海天一色,辽阔无边。
  • 平分:将吴越的界限划分得很清晰。
  • 乞支机石:乞求支撑船只的石头,可能是指某种可靠的支持。
  • 浮槎:漂浮的筏子,这里指代漂浮在海上的船只。
  • 日边:日落的地方,象征着目标或归宿。

典故解析

吴越:古代中国的两个国家,吴国和越国,历史上多有争斗。此处提及,可能象征着历史的对立与分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应麟(1551-1602),明代文学家、诗人,精通诗文,著作包括《诗薮》、《诗辨》等。他的诗风格多变,既有沉稳的气质,又时常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渡钱塘七首》是胡应麟在渡过钱塘江时的感悟,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思考,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敏感与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钱塘江的壮阔景色和历史的深邃感。开篇“浊浪东排万里天”,用“浊浪”体现了江水的奔腾不息,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接着“平分吴越海云前”,将地理和历史相结合,体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江河的敬畏。后半部分则开始引入个人情感,“凭谁为乞支机石”,诗人似乎在寻求某种依靠或支持,表现出一种孤独感与对未来的迷茫。最后一句“坐拥浮槎到日边”,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和归宿的向往,仿佛在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整首诗在气势与情感之间游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浊浪东排万里天:描绘了江水向东流动的壮丽景象,表现出自然的力量与美。
  2. 平分吴越海云前:历史与地理的交融,吴越的分界在云雾中形成,象征着历史的延续。
  3. 凭谁为乞支机石:抒发孤独感,寻求支撑或帮助,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4. 坐拥浮槎到日边:体现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愿望,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浮槎”比喻人生的漂泊状态。
  • 对仗:前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浊浪、机石、浮槎等意象,富有象征意义,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对自然的观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历史与自然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迷茫与追求,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浊浪:象征着变幻无常的生活与时代。
  • 平分:代表历史的分界,象征着人类的纷争。
  • 浮槎: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吴越”是指哪个历史时期的两个国家?

    • A) 汉代
    • B) 唐代
    • C) 春秋时代
    • D) 明代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浮槎”象征着__

  3.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江河壮丽景色的赞美。(对/错)

答案

  1. C) 春秋时代
  2. 人生的漂泊与追求理想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对比胡应麟的《渡钱塘七首 其三》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白更注重个人的豪情与壮志,而胡应麟则更侧重于历史的思考与现实的感慨,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胡应麟,《诗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诗歌研究》

相关查询

云峰寺 其二 云峰寺 其一 怀南园五先生 赋得七月既望泛舟赤壁 飞来寺晚泊 吴兴署中同顾若溪司空徐龙湾太守赋雪中红梅次二公韵 其二 吴兴署中同顾若溪司空徐龙湾太守赋雪中红梅次二公韵 其一 送唯吾王侍御谪楚 寄男京邸 登清居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垂裕后昆 高字旁的字 毋字旁的字 旡字旁的字 站稳脚跟 感今思昔 干字旁的字 地下室 鸟字旁的字 山河之固 包含奋的词语有哪些 征举 一笔勾消 幽单 义开头的成语 介介然 包含野的词语有哪些 森罗万象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