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12: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12:19
树婆娑,山迤逦。绿带钟声,流到帘波底。凉处栏干宜独倚。古佛龛前,一粟灯光紫。对岩花,临涧水。耳目清和,如坐春风里。为问真机何处是。不著尘愁,可近连天未。
树木在风中摇曳,山势蜿蜒起伏。钟声伴随着绿色的山带,流淌到帘幕底下。在凉爽的地方倚靠栏杆刚好合适。古老的佛龛前,一粒灯光呈现出紫色。面对岩石上的花,依着涧边的水。耳朵和眼睛都感到清新舒适,就像坐在春风里。想问真正的道理在哪里呢?不被尘世的愁苦所困,似乎可以接近天空。
刘蘅,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活跃于民国时期。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沉思与人生态度,风格清新脱俗,常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个人情感及哲理思考。
此诗创作于其在石鼓山的岁寒寮,寄托了对梅叟师的思念与敬仰。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下,诗人对人生哲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的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苏幕遮》融合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把读者引入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开头的“树婆娑,山迤逦”,通过形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动与静的和谐,令人在心中浮现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接下来的“绿带钟声,流到帘波底”,不仅描绘了景致,更通过钟声的渗透,传递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
而“古佛龛前,一粟灯光紫”则引导我们进入一种宗教的思考,灯光的紫色象征着神秘与智慧,诗人在此时似乎在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启发。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尤其是对于“真机”的追问,回归到对内心的探寻。最后一句“不著尘愁,可近连天未”,将诗人的心态升华,表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自由与洒脱。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探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追求,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中“树婆娑”描绘的是哪个自然现象?
“为问真机何处是”中的“真机”指的是什么?
诗人通过“耳目清和,如坐春风里”想表达怎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