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12: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12:55
原文展示:
又作此问正甫 李攀龙 〔明代〕 上宫春色自何年,阿阁神房几洞天。囊里定携三秀草,怀中曾拟四愁篇。射牛汉迹今犹在,系马吴门似杳然。七十二家论祀典,还朝可奏圣人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秘而古老的场景,询问上宫的春色是从何时开始的,阿阁神房中隐藏着多少洞天福地。诗人想象自己携带着神奇的三秀草,心中构思着深情的四愁篇。诗中提到汉代的射牛遗迹至今犹存,而吴门的系马之地却似乎消失无踪。最后提到七十二家的祀典论述,诗人希望回朝后能在圣人面前陈述。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攀龙,明代著名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表达深邃的思想和情感。此诗可能是在诗人游历或思考历史与文化时所作,表达了对古代遗迹和文化的怀念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游历或研究历史时,对古代宫殿、遗迹和文化传统的思考和感慨。诗中通过对古代遗迹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宫殿和遗迹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文化传承的关注。诗中“上宫春色自何年”和“阿阁神房几洞天”等句,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氛围。诗人通过对“三秀草”和“四愁篇”的提及,表达了自己对文化传统的珍视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最后两句“七十二家论祀典,还朝可奏圣人前”,则显示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未来的期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诗人通过对古代遗迹和文化传统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对未来的期望。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三秀草”象征着什么? A. 神奇和向往 B. 历史和尊重 C. 变迁和感慨 D. 文化和传统
诗中的“四愁篇”指的是什么? A. 神奇的仙草 B. 深情的诗篇 C. 历史遗迹 D. 祭祀的仪式
诗中的“七十二家论祀典”表达了什么? A. 对神奇事物的向往 B. 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C. 对文化传统的重视 D. 对未来的期望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