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24: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24:37
桓侯庙下。雨挟滩声霸。东去洪流随叱咤。不许汝南偷嫁。神巫羽祝年年。巴童剑舞翩翩。伐鼓传芭坎坎,水萝山月悬悬。
在桓侯庙下,雨水与滩声交织,东流的洪水咆哮着而去,不允许汝南地区偷偷地嫁人。每年都有神巫和羽衣祝祷,巴地的少年舞剑翩翩起舞。鼓声在传递,水边的山月高悬。
王陆一,近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表现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常常融合地方文化和历史背景,风格独特。
《清平乐 其三》创作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民间信仰,尤其是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体现了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这首诗以桓侯庙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自然景象和人文氛围的场景。开头的"桓侯庙下"便引出了一种神秘的氛围,庙宇的存在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承载着地方文化的记忆。接下来的"雨挟滩声霸",则以生动的意象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雨水与滩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激荡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东去洪流随叱咤",洪流的咆哮与人们的心情相呼应,传达出一种不安与紧迫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不许汝南偷嫁"则暗示了社会风俗的束缚,表现出一种对传统道德的坚守。
接下来的神巫与巴童的形象则进一步丰富了诗的层次,神巫的祭祀与巴童的舞剑,传达出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这种文化的延续与自然的壮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最后的"水萝山月悬悬",则将大自然的宁静与优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月亮高悬,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给人以宁静的心灵慰藉。
整首诗在展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丽景象的同时,表达了对传统道德的坚守与对自然的敬畏,流露出一种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化传承的珍视。
诗中提到的“桓侯庙”主要象征什么?
“东去洪流随叱咤”暗示了什么?
诗中“水萝山月悬悬”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比较王陆一的《清平乐 其三》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运用了月亮的意象来表达情感,但王陆一更侧重于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李白则表达了孤独与自我反思的情感,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主题。